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大班角色遊戲目標

1 幼稚園大班角色遊戲活動目標

1.熟悉遊戲環境, 能夠大膽地參與遊戲。

2.願意與同伴協商角色, 理解角色;有一定的角色意識。

3、體驗遊戲的快樂, 以遊戲反映他們最感興趣、最熟悉的生活經驗, 會玩簡單的主題角色遊戲。

4、會在某一主題遊戲中扮演自己最熟悉的角色, 知道自己扮演角色的名稱, 模仿他們最有特徵的動作, 能產生一定的角色語言和行為。

5、會在某一主題環境中獨立的玩, 願意與同伴進行交往, 會使用普通話。

6、能根據材料進行豐富的想像, 會創造性地玩多種材料。

2 幼稚園大班角色遊戲遊戲指導

1.自由選擇

Advertisiment

這裡包括教師向幼兒介紹遊戲環境、遊戲中玩具的放置、遊戲場地的相對劃分, 還包括向幼兒介紹自製玩具素材的提供。

在幼兒自主選擇時, 教師還可以和幼兒共同回憶上學期遊戲的主題, 共同聊聊上學期遊戲中的快樂事, 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更恰當地進入遊戲氛圍, 對主題的延續也能有作用。

說明面對大班上期幼兒自由選擇遊戲主題、角色、同伴、玩具等教師要有足夠的心態允許他們出現“混亂”, 比如一個主題出現八九個甚至十幾個孩子, 而有的主題誰也不去;比如搶遊戲場地……出現這些情況是幼兒“自由選擇”的結果。 但這無妨遊戲的進程, 教師在幼兒確有困難或有過激行為時可以重點引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來幫助幼兒解決。

Advertisiment

2.自主展開

九月份大班的幼兒在遊戲展開後整個教室裡是熱鬧的, 許多幼兒能像中班時候那樣開始投入地玩耍, 有一些簡單的情節, 同樣的也會出現一些和角色相匹配的動作。 語言、神情, 教師應該共用幼兒遊戲的情感和快樂, 並以教師的表情、動作和簡潔的話語來鼓勵、肯定。 引導幼兒“做誰要像誰”。

3.自發交流

讓幼兒在遊戲結束後在集體或小組面前講自己遊戲中的感受,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滿足幼兒願意說。 愛說的心理, 這能給他的遊戲添一份色彩, 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話語中的閃光點加以點評, 引導幼兒進一步熟悉遊戲環境, 知道要協商角色, 並且感受角色知道做誰要像誰,

Advertisiment
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通過點評, 也可以通過組織幼兒討論來達到目的, 使幼兒從中獲得一些經驗。

3 大班幼兒角色遊戲的指導方法

1、材料——玩遊戲的興趣前提

首先, 要考慮材料、玩具的形象性。 一個個顏色鮮豔、形象可愛的玩具能促使幼兒產生玩耍、擺弄的欲望, 玩具是小朋友們的最愛, 一旦小朋友們愛上了玩具, 那肯定也會愛上遊戲, 更會投入到遊戲中來;其次, 在準備玩具的數量上, 也有所要求, 不能過多, 也不能過少, 小朋友的年齡心理特點, 都喜歡爭搶玩具, 而且一旦搶到自己手裡, 都很難協商, 在佈置“娃娃家”區角時, 我們教師可以多準備一些娃娃, 娃娃家的餐具, 比如小碗、筷子、勺子、還有模擬點心水果等,

Advertisiment
用來招待客人需要;

其次, 大班幼兒的玩具提供不需要太複雜, 要根據幼兒的喜好準備適宜的材料, 當材料適應孩子的特點和需要時, 孩子才會積極主動地去使用材料, 在與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發展。 比如在“娃娃家”角色區域準備材料時, 小朋友們更喜歡的是可以準備跟娃娃相關的材料, 如娃娃的衣服、鞋子等, 而一些空調、冰箱等家電, 小朋友們似乎關注得更少。

再次, 材料的增添要根據幼兒認知發展水準, 遞進式地投放。 在遊戲時要注意觀察孩子對各種材料的使用情況, 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和活動水準對材料進行有效地增減。 比如在“玩具店”一開始, 可以為小朋友們準備好一些常見的玩具, 供小朋友們玩, 也可以由小朋友們“購買”。

Advertisiment
但是過一個階段後, 現有的玩具滿足不了小朋友們的玩樂需求, 這個時候再適當地增添一些新鮮玩具, 重新引起幼兒玩耍的興趣。

2、觀察幼兒遊戲, 適時參與指導

當幼兒已經能自立開展遊戲後, 我們儘量放手讓他們自己遊戲, 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導、引導。 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 在指導大班幼兒的遊戲時, 教師必須以觀察幼兒的動作、語言作為重點。 其實對幼兒來說是能夠和玩具“交流”的, 而教師作為旁觀者, 站在小朋友邊上, 得用極其“認真”的態度來關注他們的遊戲過程, “煞有其事”, 這就是角色遊戲要求我們做的。 除了欣賞他們的遊戲過程, 也應適時地指導, 比如, 拎著娃娃的頭髮了,揪著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問小朋友,大人這樣,你覺得舒服嗎?或者老師可以參與遊戲:“我好痛呀,你揪著我的頭髮。”變聲為娃娃的口氣來說,幼兒更能接受,都能及時地調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勢。

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我們老師還要不斷地與幼兒交流,用交流來解釋幼兒的行為,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勞動。

拎著娃娃的頭髮了,揪著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問小朋友,大人這樣,你覺得舒服嗎?或者老師可以參與遊戲:“我好痛呀,你揪著我的頭髮。”變聲為娃娃的口氣來說,幼兒更能接受,都能及時地調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勢。

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我們老師還要不斷地與幼兒交流,用交流來解釋幼兒的行為,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勞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