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孩子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怎麼辦?

孩子的年齡越大, 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來越強烈。 有的父母和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好問行為表現得十分不耐煩, 簡單粗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對父母的反抗經過多次嘗試發現作用甚微1.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 通過發洩對老師的不滿來反抗家庭孩子的年齡越大, 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來越強烈。 有的父母和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好問行為表現得十分不耐煩, 簡單粗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對父母的反抗經過多次嘗試發現作用甚微, 何況自己又要依賴父母生活,

Advertisiment
不能對專制的父母進行反抗, 於是不滿情緒就轉移到老師身上, 一股腦發洩給老師。

2.老師忽視或冷淡孩子, 孩子通過抵觸來引起老師注意孩子在學校裡, 除了學業的優秀能給他帶來成就感外, 老師的關注與重視是他最大的心理滿足。 有的孩子經常碰到上課時老師不給他提問, 自己鼓足勇氣與老師講話時老師也是一副漠不關心的表情。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 就通過抵觸老師的方式來實現被注意的願望。

3.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不當有許多人認為,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 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 無論是教學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式都已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

Advertisiment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偏激, 但不無道理。 有的老師習慣為學生貼標籤, 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 好學生一好百好, 壞學生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 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不會尊重孩子, 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 都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

再定義:其實, 在抵觸情緒的背後也隱藏了許多積極的因素。 孩子的抵觸情緒表明了這些孩子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 獨立性強, 不事事言聽計從, 依賴別人, 這樣的孩子以“抵觸”的方式維持心理平衡, 敢於發洩心中的不滿, 如果加以正確引導, 抵觸情緒還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呢!從另一方面來講, 孩子的抵觸情緒也折射出我們教師教育方式的不夠合理的一面,

Advertisiment
它也會提醒教師和學校改善教育方式, 更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孩子的成長。 那麼, 怎樣才能消除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呢?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尊重孩子, 讓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 當孩子產生了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後, 家長首先要以一種溫和的態度與孩子交談, 不要製造壓力, 讓孩子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發洩對老師的不滿, 這種發洩還可以起到一種平衡心理的作用。 家長提供了一雙耳朵, 認真地傾聽, 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煩惱得到了尊重, 就會毫不隱瞞地把自己的態度, 抵觸老師的原因講出來。 家長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 與孩子一起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利弊,
Advertisiment
客觀地看待抵觸情緒。 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 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 因勢利導, 説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共情, 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 作為家長, 切忌對孩子的抵觸情緒一棒子打死, 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老師, 這樣只會加劇孩子對老師的反抗。 有的家長僅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過分溺愛孩子, 甚至與孩子一起指責老師, 更甚者跑到學校裡與老師大吵一番, 其結果只可能更糟。 孩子的認識有的時候有偏激的一面, 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在這點上,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的共情心, 有的時候也稱之為換位思考,

Advertisiment
與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角度重新審視, 必要時還可以創造場景與體會老師的情緒和難處, 讓孩子學會多體諒別人, 為他人著想。 這樣的話, 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師的關係, 減輕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教孩子學會了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 善於提問題, 不能從此之後噤氣噤聲, 因此, 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 積極配合好老師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 在學校裡與在家中的表現迥異。 在家裡非常勤快, 又懂事又聽話, 是一個很乖的孩子, 可一到學校, 就情緒低落, 不愛學習, 表現糟糕, 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 也經常頂撞老師。 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了孩子的這種反差極大的性格表現。 在這時候,家長要主動地、心平氣和地與老師溝通,向老師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現狀況,讓老師也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的另一側面,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全面的評價。家長要與老師一起分析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異,求同存異,給孩子一個接近的教育價值觀,不至於讓孩子無所適從。

在這時候,家長要主動地、心平氣和地與老師溝通,向老師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現狀況,讓老師也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的另一側面,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全面的評價。家長要與老師一起分析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異,求同存異,給孩子一個接近的教育價值觀,不至於讓孩子無所適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