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時候》是一節小班的語言活動, 我們利用電教的手段來輔助語言故事的教學!我的第一個目標是理解故事內容, 會用故事中的語言表達動物間的對話。 我在第二個環節體現出來了, 讓幼兒先學會故事, 然後進行表演活動。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名稱、主要角色及對話
2、能用連貫語言講出角色間的對話。
3、教育幼兒同伴間要互相團結。
活動準備:角色圖片、背景掛圖、角色頭飾、雨傘
活動過程:一、出示雨傘, 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問:1、這是什麼?(雨傘)
2、我們是在什麼時候用雨傘?
3、如果下雨時我們手中沒有雨傘、雨具怎麼辦?(請幼兒帶著
Advertisiment
最有一個問題安靜的傾聽故事)
二、學習故事
1、交待故事名稱, 教師有表情清講故事一遍。
2、提出問題:(1)故事的名稱是什麼?
(2)故事裡都有哪些小動物?
(3)故事裡講了一件什麼事?
3、利用角色圖片、背景圖片
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一遍。
4、提問:(1)小兔子玩著玩著天怎麼樣了?
(2)小兔子用什麼辦法避雨?
(5)小兔子看到小夥伴被雨淋濕時, 它是怎麼樣做的?
5、利用角色頭飾, 請部分幼兒表演幼兒, 啟發幼兒學說故事中的對
話。 (引導幼兒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表達)
6、啟發幼兒說一說:“如果下雨, 手中沒有雨具, 我們還可以用什麼
方法避雨?”
三、教育幼兒相互間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 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
Advertisiment
活動後, 我反思這個問題:在閱讀活動中, 孩子們所理解的故事情節遠離文學作品原意時, 教師應該如何作出反應, 是去順應孩子, 呵護他們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提升他們的經驗呢?還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學目標, 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題呢?
我想, 我們所追求的應是“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Advertisiment
我們不要太在意活動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 而應更多關注活動是否能啟動孩子的思維, 孩子的發言有沒有自己的理由, 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 產生共鳴?文學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創作出來的, 作家未必然, 讀者未必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