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教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優化家庭教育模式, 夯實幼兒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礎

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為了孩子的健康, 家長應該做到:

1. 家庭和睦

家庭成員之間每天生活在一起, 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 但大多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只要我們能相互包容一下, 問題基本上都會迎刃而解;即使出現了一些矛盾, 如果能冷靜下來, 通過及時地交流溝通, 也能得到妥善解決。 家是愛的港灣, 孩子是愛的結晶,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讓愛充溢在家的每個角落。

2. 樹立榜樣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

Advertisiment
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長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多向孩子傳遞“正能量”, 如敬業上進、言行一致、待人熱情、誠實守信等等, 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 杜絕溺愛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的家長說:“孩子一點也不聽話, 特任性。 但他爸爸不讓說, 我一說他, 他爸就跟我急!”“他爺爺奶奶特護孩子, 不能看孩子哭, 一哭, 要什麼就給買什麼。 ”家長愛孩子, 這是不容置疑的。 但我們的愛要有理性, 對孩子的需求也要講原則, 不合理的要求不滿足(但要讓孩子知道其中的理由), 使孩子感知需求的合理標準, 從而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Advertisiment

4. 關愛陪伴

現實生活中一部分父母常說:“我工作實在太忙了, 沒時間管孩子。 ”因此, 心中常有愧疚之心, 老想在物質上多“補償”一下孩子。 孰不知, 孩子真的在乎這些嗎?實際上, 孩子若常處在冷落之中, 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容易出現自閉、孤獨、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 每個孩子都只有一個童年, 家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缺席將是不可彌補的遺憾。 家長應以平和的心態, 處理好公私矛盾, 工作之餘多分些時間給孩子, 不因您對孩子的情感缺失, 造成難以撫平的心靈創傷。

5. 及時充電

作為父母, 在育兒的道路上, 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 對於有心的父母, 這些難題都不會成為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因為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 可尋求幫助的途徑有很多。

Advertisiment
例如在網路上查詢或征訂相關的育兒雜誌、購買育兒書籍、撥打專家熱線等形式都可以為家長排憂解惑。 另外還可以和鄰居、朋友等交流育兒經驗。 寶寶入園後, 父母還可以從老師那裡及時瞭解孩子的在園表現, 並獲得有針對性的幫助, 使教育延伸到家庭中, 多管道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教師創設高效的心育環境, 做幼兒心理健康的引導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把“具有健康的體態、情緒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作為幼兒身心狀況發展與培養的標準與內容, 並建議“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 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 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 作為老師, 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Advertisiment

1. 更新理念, 提升素養

現在的幼稚園教師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 在校期間雖然接受了系統的專業訓練,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社會對幼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而有的老師卻仍把自己定位在“教書匠”甚至是“保姆”的角色上, 面對新的教育理念和資訊技術的衝擊, 感到力不從心;有的老師在職業倦怠的作用下, 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出現了消極、不思進取的不良現象。 這就迫切需要我們要多學習、多思考, 努力使自己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 面向全體, 關愛個體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兩句話說明瞭個體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每個人都有得到別人認可的需求, 孩子也不例外。

Advertisiment
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體力和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否則創造力就會被削弱, 甚而至於夭折。 ”這裡所說的“營養”, 顯然是指成人對孩子的關愛。 教師對幼兒的關愛是教育中最珍貴的營養, 在愛的潤滑作用下, 各項教育目標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實現。

3. 家園共育, 保教結合

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 會出現很大的反差, 尤其是幼兒。 常聽小班家長反映:“寶寶在家不會吃飯, 都是喂著吃的, 沒想到在幼稚園都是自己吃。 ”“我家寶寶在社區裡和其他小朋友玩, 從來都不會打人的, 這次怎麼會打班上的同學呢?”“寶寶在家很活潑的, 喜歡唱歌、喜歡跳舞, 怎麼看他上課不積極呢?”等等, “一個小寶兩個樣”的現象不計其數。 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教育, 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些情況。老師觀察幼兒的在園情況,及時向家長回饋;家長對孩子在家的表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與老師進行交流。這種家園的互動交流有助於更全面地瞭解幼兒,及早發現幼兒心理健康的問題,通過家園共育,保教結合,進而防患於未然或及時地進行心理矯正,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三、發揮社會聯動機制,守護幼兒的心理健康

奧地利的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德認為,幼兒的早期經歷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近年來,頻繁發生校園中的故意傷害事故,例如某大學醫學系學生的故意投毒事件,某大學學生報復殺害室友的事件等等,反思這些事件的背後,無一不是由於孩子在幼兒時期心理不健康而種下的苦果。可見,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每個家庭的責任,更應上升為整個社會的責任。除了政府的支持、輿論的引導、專家的建議,我想,作為社會一分子的我們應從我做起,在關注孩子擁有健康體魄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還應滲透在幼稚園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只有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才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些情況。老師觀察幼兒的在園情況,及時向家長回饋;家長對孩子在家的表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與老師進行交流。這種家園的互動交流有助於更全面地瞭解幼兒,及早發現幼兒心理健康的問題,通過家園共育,保教結合,進而防患於未然或及時地進行心理矯正,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三、發揮社會聯動機制,守護幼兒的心理健康

奧地利的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德認為,幼兒的早期經歷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近年來,頻繁發生校園中的故意傷害事故,例如某大學醫學系學生的故意投毒事件,某大學學生報復殺害室友的事件等等,反思這些事件的背後,無一不是由於孩子在幼兒時期心理不健康而種下的苦果。可見,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每個家庭的責任,更應上升為整個社會的責任。除了政府的支持、輿論的引導、專家的建議,我想,作為社會一分子的我們應從我做起,在關注孩子擁有健康體魄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還應滲透在幼稚園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只有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才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