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教案:幼稚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一、幼稚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意義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時期。 在此期間, 幼兒會經歷許多轉折, 同時也會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 如認生、入託、入園、家庭環境與居住環境的改變等, 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緊張因素或不利因素, 致使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如衝動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孤獨退縮性行為、不良習慣等。

幼兒在發育過程中的行為偏異並不是無關緊要的。 一個人心理上的失調或異常, 並不是無緣無故突然產生的,

Advertisiment
其根源大多在兒童時期, 尤其是在兒童的早期階段。 因此, 幼兒的問題行為不僅有可能阻礙其正常的心理發育和發展, 影響他的生活和學習, 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礙和社會適應不良的先兆, 因此及早幫助他們矯治不良行為, 則他們一些行為上的偏異會得到矯正, 或者完全消失, 或者即使終生保留也不會引起其他行為方面的問題。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本課程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全人格。

(二)具體目標

(1)矯正與預防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 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2)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人格, 包括自主堅強的人格、對他人關愛的品格,

Advertisiment
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徵, 快樂向群的情緒情感。

(3)開發幼兒心理潛能, 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包括幼兒的好奇求知欲、學習興趣、思維能力。

(三)各年齡階段目標

(1)學習

小班:對周圍的人和事表現出樂於探索的熱情, 積極參加各種遊戲活動, 樂意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中班:積極參加幼稚園的各項活動並能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 愛動腦筋, 遇事喜歡問為什麼。

大班:遇事多動腦, 思考問題懂得求異, 參加競賽活動懂得重在參與。

(2)生活

小班:學會獨立穿衣、吃飯等, 樂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

中班:有初步的方位感, 能認識一些自己常去的路線, 樂意參加各種活動, 並能自己整理玩具、用具, 養成良好的習慣。

大班:喜歡指認、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標記,

Advertisiment
懂得一些粗淺的自我保健常識。

(3)交往

小班:高高興興上幼稚園, 不糾纏成人, 離開父母不哭, 遇到不高興的事不生氣, 不哭鬧, 願意與小朋友一起玩。

中班:在各種活動中保持愉快的情緒, 遇到不高興的事告訴父母、老師, 樂意與小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成人委託的任務。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評不遷怒於人, 遇事與小朋友一起商量。

(4)自我

小班:敢在人多時或陌生人面前講話, 能在大人的提醒下與客人打招呼。

中班:真實而自然地表達情感, 懂得做事不一定一次成功, 可以重新再來。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現自己, 失敗了不灰心不氣餒, 總結經驗重新再來。

(5)品格

小班:知道事情沒有做好不哭, 能耐心聽大人分析, 重新再來。

Advertisiment

中班: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樂意與小朋友合作, 不怕困難。

大班:學會做事一心一意, 為達到目的而堅持到底, 勇於探索。

三、課題研究的效果啟示

(一)教師對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幼稚園中, 在引導幼兒行為上, 教師對幼兒的過失性行為往往採用比較簡單的方法, 很少作具體細緻的分析, 常把它一概歸為思想品德問題, 極少進行心理學上的分析研究, 矯正技術、技能也十分貧乏, 往往採用否定性詞語來矯正幼兒的言行, 採用批評、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幼兒, 從反面對幼兒進行限制和干涉較多, 正面教育和引導不夠。

(二)教會孩子適度的渲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幼兒的情感, 尤其是幼兒初期的情感,

Advertisiment
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著情感早期發展的特點, 容易轉移、容易衝動、容易外顯和容易受感染等。 情緒的過分抑制除了對理性思維產生影響之外, 它也明顯地妨礙技能活動的效能。 因此, 教會孩子合理地宣洩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用幼兒可理解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與幼兒進行溝通不僅需要考慮一些技術問題(如獎賞或懲罰技巧), 同時, 還需要體驗他們, 真正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中去。 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 設身處地和將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四)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讓家庭參與其中

與其他幼稚教育活動相仿, 對於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輔導活動通常必須考慮讓家庭成員參與到其中。 大部分幼兒的行為問題與其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行為習慣以及情緒表達方式直接相關。讓家庭介入的具體做法是:第一,幫助家庭成員統一思想,做到積極配合;第二,讓父母始終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輔導過程。第三,在幫助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與父母討論問題,並在必要時進行家庭輔導或夫妻治療。第四,必要時還要考慮讓家庭以外的社區介入其中(譬如,對於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為問題的家庭)。

(五)分清幼兒行為障礙與行為偏差

雖然學前兒童確實存在不少行為障礙,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僅僅是屬於行為偏差。幼兒的行為問題與其生理因素、教養方式、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創傷等等有關,導致他們產生情緒或行為偏差。但是,大多數幼兒的問題都只是在他們發展的一定階段出現,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恢復正常。

幼兒期是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家長與老師有責任幫助幼兒學會獨立和自信,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自身的聰明才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相互合作並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使幼兒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大部分幼兒的行為問題與其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行為習慣以及情緒表達方式直接相關。讓家庭介入的具體做法是:第一,幫助家庭成員統一思想,做到積極配合;第二,讓父母始終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輔導過程。第三,在幫助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與父母討論問題,並在必要時進行家庭輔導或夫妻治療。第四,必要時還要考慮讓家庭以外的社區介入其中(譬如,對於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為問題的家庭)。

(五)分清幼兒行為障礙與行為偏差

雖然學前兒童確實存在不少行為障礙,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僅僅是屬於行為偏差。幼兒的行為問題與其生理因素、教養方式、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創傷等等有關,導致他們產生情緒或行為偏差。但是,大多數幼兒的問題都只是在他們發展的一定階段出現,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恢復正常。

幼兒期是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家長與老師有責任幫助幼兒學會獨立和自信,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自身的聰明才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相互合作並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使幼兒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