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教案:幼稚園韻律活動教學

為了探討有效的韻律活動教學方法, 我園對大班韻律活動《花兒朵朵》進行了研討。 教師A和B分別承擔了執教任務, 她們都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熟悉音樂, 充分感受音樂的韻律美, 能用動作大膽表現音樂。 但不同的是:教師A要求幼兒動作協調、整齊、優美, 教師B要求幼兒動作生動、有趣、有創意。 教師A不但給每個幼兒準備了色彩豔麗的胸飾, 還將自己裝扮成春姑娘。 教師A以一個“風擺楊柳”的造型開始了她的教學。 她宛如導演般鎮定自若地指揮著幼兒進行模仿、跳躍。 教師B沒有準備任何道具, 活動一開始她就要求幼兒認真傾聽音樂,

Advertisiment
讓幼兒回答“聽到了什麼, 想到了什麼”;並要求幼兒自由結伴, 討論如何將音樂編成故事。 以及可以用哪些動作來表現故事;她還啟發幼兒如何用簡單的線、點、圈等符號記錄動作, 製成簡單的圖譜, 並引導幼兒根據圖譜自由表現動作。

分析:教師B的教學雖然沒有教師A的華美、炫目, 但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思維活躍, 表現積極, 且創編動作和繪製圖譜充分發揮了幼兒創造的天賦, 提升了幼兒的音樂素養, 真正體現了韻律活動的教學價值。

思考一、尋求靈活的教學方法, 打破機械的教學模式

在韻律活動中, 教師往往把現成的舞蹈作品教給幼兒, 較少注重幼兒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 教師所重視的往往是幼兒技能的訓練,

Advertisiment
所採用的常常是“示範-模仿-練習”這樣一種機械固定的教學模式。 這既忽略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 又忽略了幼兒的創造性表現, 還違背了音樂教育要盡音樂藝術之可能、發揮音樂之優勢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在《花兒朵朵》韻律活動中, 教師B的教學方法不拘一格。 在充分瞭解幼兒的基礎上, 她採取了替換法、聯想法、遊戲學習法、圖譜表現法、多通道參與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別是教師B用圖譜表現法將複雜、枯燥的舞蹈教學變得簡單化、直觀化、形象化, 便利了幼兒的學習。 如她啟發幼兒用能理解的符號, 把複雜的隊形簡化成一目了然的“圖譜”, 使幼兒根據圖譜學習集體舞, 並讓幼兒分組使用圖譜創編各種隊形。

Advertisiment
從而使幼兒在主動探索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思考二、樹立注重過程的教育理念, 摒棄注重結果的功利思想

在韻律活動中, 有些教師往往追求舞蹈動作的整齊、規範、統一, 而忽視了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教師A就將本應是幼兒創造性表現的活動降格為機械的訓練活動, 使幼兒在被動的服從中喪失了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其實, 幼兒對做的“過程”比對做的“結果”更感興趣。 因為做的過程給幼兒帶來了無比的滿足和精力的釋放, 幼兒的許多創造性行為就表現在嘗試和熟悉事物的活動過程中。 教師B的做法恰恰適應了幼兒的這一需求, 調動了幼兒的積極主動性,

Advertisiment
激發了幼兒創造的潛能。 可見, 在韻律活動中, 教師不能過多注視其結果, 而忽視活動中幼兒創意的表現。 也許, 幼兒的表現是淩亂的、幼稚的, 但卻是幼兒創造火花的閃現, 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和細心呵護, 使之燃燒得更亮、更旺。

思考三、培養源於內部的探究興趣, 淡化過分強調的外部刺激

在韻律活動中, 教師不必過多地注重外部的新穎刺激, 以免養成幼兒的依賴性, 一旦刺激消失。 幼兒便無創造興趣可言。 教師應盡可能地激發幼兒內部的對活動探究的興趣, 並接納每一個幼兒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自由度的創意。 如在大班韻律活動《爆米花》中, 教師啟發幼兒把自己想像成一粒米, 在微波爐中變熱、膨脹, 接著讓“米粒”和“米粒”之間互相碰撞、翻滾、旋轉,

Advertisiment
最後, “爆米花”在翻騰中聽到音樂的結束拍, 立即保持造型靜止不動。 這節韻律活動教學雖然沒有新穎有趣的教具, 但卻始終使幼兒興趣盎然, 長久地專注於舞蹈動作的創編, 尤其是表現米粒之間的動作時, 幾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誇張的舞蹈動作。 這種源于幼兒內部的探究、創造興趣, 既能讓幼兒深入到韻律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和動作的趣味, 又能產生積極的內部需求, 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