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教案:桔子皮哪去了?

在班本活動“好吃的桔子”中, 小朋友最樂意做的事就是——吃桔子。 吃桔子就要剝桔子皮, 於是我就開展了“剝桔子”的教學活動。 在動手剝桔子前我提醒幼兒, 桔子皮要扔到垃圾桶。 但過程中, 還是有不少孩子無意識地將剝下的桔子皮亂丟, 我再一次提醒後, 雖然能把亂丟的桔子皮撿回籃子裡, 可過後又繼續亂丟。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開始尋找可行的辦法……

桔子皮去處一:喂飽“大嘴巴”

為了讓孩子們能主動地將剝下的桔子皮扔進垃圾筐, 我在“生活區”放置了一個“桔子皮收集筐”。 投放當天, 我邊出示精心製作好的“桔子皮收集筐”邊說道:“這是我們班今天新來的朋友,

Advertisiment
它的名字叫‘大嘴巴’, 它最愛吃的就是你們扔掉的桔子皮、桔子核, 你們瞧它的肚皮裡空空的, 待會兒你們剝桔子吃的時候記得要把桔子皮和桔子核喂給它吃哦!”孩子們看到可愛的“大嘴巴”都興奮極了, “好的、好啊、我一定喂給它吃……”活動開始後, 我特意觀察了“大嘴巴”有沒有“餓著”, 只見選擇剝桔子遊戲的幾位孩子都積極主動地把桔子皮、桔子核喂給“大嘴巴”吃, 芃芃剝桔子時, 有塊桔子皮掉在了地上, 旁邊的樂樂眼疾手快地撿起桔子皮放進了“大嘴巴”。 活動結束時, 桌上、地下沒有一片桔子皮。 在講評時, 我重點表揚了剝桔子的孩子。

第二天遊戲時, 我沒提給“大嘴巴”吃桔子皮、桔子核,

Advertisiment
可孩子們卻把這件任務記在了心裡,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不但練習了剝桔子皮, 吃到了美味的桔子, 還把“大嘴巴”朋友也喂飽了。 在接下來每天剝桔子遊戲中, 喂“大嘴巴”吃東西, 也變成了孩子們遊戲的內容之一。

分析與反思:因為小班的孩子剛進入幼稚園不久, 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幼兒在入園前, 家人對其照顧得無微不至。 在家中, 手上如果有垃圾, 要麼家人幫忙扔, 要麼家人就讓其隨意扔, 過會兒再由家人清理, 可能他們根本就沒有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桶)的意識。 所以在剝桔子過程中, 雖然有老師的提醒, 可他們還是無意識地將剝下的桔子皮扔在桌上或地上。 為了讓孩子養成能把桔子皮、桔子核扔到固定地方的習慣,

Advertisiment
我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準, 將垃圾筐以擬人化的“大嘴巴”形象展示在孩子面前, 這對小班幼兒來說充滿了吸引力, 他們把“大嘴巴”想像成有感覺的生命體, 都樂意去“喂飽”它。 慢慢地將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 而習慣是在不斷重複中逐漸養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 久而久之, 孩子就能改掉亂扔垃圾的壞習慣。

桔子皮去處二:製作桔皮貼畫

“大嘴巴”吃了很多的桔子皮, 這些桔子皮該去哪裡呢?剛開始, 我們每天都把“大嘴巴”吃下的桔子皮扔掉, 好讓孩子第二天活動時, 能繼續喂餓肚子的“大嘴巴”。 看著每天扔掉那麼多的桔子皮, 我們思考能否變廢為寶。 於是, 我們想從孩子那裡找到解決的辦法。

Advertisiment
這天, 我問孩子們:“‘大嘴巴’覺得你們都是聰明寶貝, 想問問你們這些桔子皮可以怎麼玩?”孩子們被我的問題給難住了, 他們眨巴著大眼睛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沒人說話。 就在我準備放棄時, 能說會道的小機靈鬼文文舉起了小手。 我立刻讓文文來回答。 文文輕聲說道:“我的清清姐姐會用桔子皮畫畫, 她還教我的呢!”我又問道:“你們是怎麼畫的呢?”“就是清清姐姐在紙上畫個小鴨子, 然後讓我把桔子皮撕的小小的, 貼在小鴨子身上。 ”噢, 原來是用桔子皮製作桔皮貼畫, 我算是聽明白了, 可班上的其他孩子還雲裡霧裡沒弄明白。 於是, 我當場做起了示範, 我在畫紙上畫了個桔子圖案, 又在“大嘴巴”肚子裡挑了些快幹的桔子皮,
Advertisiment
撕成拇指大小的小片片, 再用雙面膠貼在桔子圖案上。 我問所有的孩子:“你們想玩這個遊戲嗎?”孩子們都說想玩。 看到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樣子, 我和搭班老師一起在美工區投放了封塑好的圖案, 我們選擇的圖案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空白處較大, 便於小班幼兒操作, 考慮到孩子獨立撕貼雙面膠有難度, 我們就將雙面膠貼在圖案上, 孩子只需撕掉雙面貼就可將桔子皮貼在上面。 材料投放下去後, 孩子們都積極嘗試, 就連我們班好動的“調皮鬼”小煦賢都能堅持坐在那貼桔皮畫。

分析與反思:從孩子那獲取靈感而生成的遊戲, 更能激發起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 作為老師的我們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頭上, 所以我們也經常發現孩子對我們投放的一些遊戲材料不感興趣。而此次的桔皮貼畫活動則是由孩子生成的,幼兒在積極認真的操作中不但提高了動手能力,對耐心的培養也是有幫助的。

桔子皮去處三: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桔皮食品

在討論“你吃過哪些桔子食品”問題時,琪琪說:“我吃過桔子糖。”諾諾說:“我喝過桔子水。”爾謙說:“我媽媽給我吃過桔子果凍。”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發現沒有孩子提到吃過桔子皮製品。於是我接著問道:“你們誰吃過用桔子皮做的食品?”孩子們有的說沒吃過,有的搖搖頭,還有孩子說桔子皮不能吃。看出這又可以生成一個有價值的活動,於是我和搭班老師商量,以家庭為單位,親子製作一樣桔皮食品,然後進行評比,看看誰家的桔皮食品最受好評。說做就做,我們認真撰寫了一份親子活動邀請函並發給了家長。我們要求親子共同製作,並把製作過程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桔皮食品的開發與製作時間為一周。一周的時間很快就到了。這天下午,班上絕大多數家庭都到齊了,他們把製作的桔皮食品及製作過程的照片放在班上佈置好的展示桌上,有桔皮醬、桔皮稀飯、桔皮雞翅、桔皮醬餅乾、桔皮排骨……大家相互欣賞、相互介紹、相互品嘗。

分析與反思:在吃桔子時,我們總是說:這桔子真甜、這桔子味道不錯。但我們的評價都是針對桔肉、桔子汁,忽略了很有保健作用的桔子皮。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品嘗到有營養、味道好的桔皮食品,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在和孩子共同製作桔皮食品過程中,體驗親子互動的樂趣、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於此同時,通過親子交流活動也拉近了家長與幼稚園、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小小桔子皮在我們的班本活動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對於教師來說,要善於發現身邊細小事物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讓我們教育素材真正來源於生活,讓我們的孩子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收穫快樂。

所以我們也經常發現孩子對我們投放的一些遊戲材料不感興趣。而此次的桔皮貼畫活動則是由孩子生成的,幼兒在積極認真的操作中不但提高了動手能力,對耐心的培養也是有幫助的。

桔子皮去處三: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桔皮食品

在討論“你吃過哪些桔子食品”問題時,琪琪說:“我吃過桔子糖。”諾諾說:“我喝過桔子水。”爾謙說:“我媽媽給我吃過桔子果凍。”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發現沒有孩子提到吃過桔子皮製品。於是我接著問道:“你們誰吃過用桔子皮做的食品?”孩子們有的說沒吃過,有的搖搖頭,還有孩子說桔子皮不能吃。看出這又可以生成一個有價值的活動,於是我和搭班老師商量,以家庭為單位,親子製作一樣桔皮食品,然後進行評比,看看誰家的桔皮食品最受好評。說做就做,我們認真撰寫了一份親子活動邀請函並發給了家長。我們要求親子共同製作,並把製作過程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桔皮食品的開發與製作時間為一周。一周的時間很快就到了。這天下午,班上絕大多數家庭都到齊了,他們把製作的桔皮食品及製作過程的照片放在班上佈置好的展示桌上,有桔皮醬、桔皮稀飯、桔皮雞翅、桔皮醬餅乾、桔皮排骨……大家相互欣賞、相互介紹、相互品嘗。

分析與反思:在吃桔子時,我們總是說:這桔子真甜、這桔子味道不錯。但我們的評價都是針對桔肉、桔子汁,忽略了很有保健作用的桔子皮。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品嘗到有營養、味道好的桔皮食品,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在和孩子共同製作桔皮食品過程中,體驗親子互動的樂趣、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於此同時,通過親子交流活動也拉近了家長與幼稚園、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小小桔子皮在我們的班本活動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對於教師來說,要善於發現身邊細小事物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讓我們教育素材真正來源於生活,讓我們的孩子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收穫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