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一班正在開展“有趣的蛋寶寶”活動, 通過科學區和親子調查兩個活動, 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區分生蛋和熟蛋的方法。 於是我們把活動延伸, 將生活區中“做☆禁☆愛心蛋”的材料適當調整, 把原來只提供生蛋變為生蛋、熟蛋混放, 孩子做蛋前需用已有經驗先區分生蛋和熟蛋, 找到生蛋才可以做“愛心蛋”。
【案例描述】生活區幾個孩子正在進行“做☆禁☆愛心蛋”的活動。 玲玲從裝滿生蛋和熟蛋的簍子裡拿出一個蛋, 在手中搖了搖, 然後在不銹鋼餐盤邊試著磕了磕, 可能力量太輕, 雞蛋完好無損。 這時站在旁邊的磊磊說:“哎,
Advertisiment
就在我猶豫該不該提供幫助時, 玲玲好像看到了什麼, 用手戳了戳磊磊, 兩個人貓著腰一起蹲了下來, 我也好奇地探過腦袋, 這一看, 不禁樂了。 原來在生活區的櫥櫃的邊上貼著玩這個遊戲的操作流程圖, 其中有張照片就是示範怎樣打蛋的。
接下來他們會怎樣呢?我又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 只見玲玲將雞蛋的大頭沖下, 輕輕在桌面磕了磕, 可是這雞蛋似乎穿了鋼筋鐵甲,
Advertisiment
而磊磊看了一眼玲玲, 撓撓頭, 走到餐具架上拿了只小勺。 只見他用勺在雞蛋的大頭一敲, 雞蛋就輕輕鬆松地裂開了, 而且還在撞擊處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凹面, 他又用勺敲了一下凹面更深了, 只見他輕輕地從凹面中間將碎了的蛋殼揭去, 不一會雞蛋就有了個小洞。 就在我為他的聰明感到高興時, 他突然跑到我面前, 對我說:“老師, 這個蛋怎麼是熟的呀?”
我看了看, 確實是熟蛋,
Advertisiment
在後來的活動評價中, 我將磊磊遇到的問題提了出來, 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 有的說“用手電筒照”, 有的說“用照骨頭的機器照一照”, 有的說“要自己發明一個機器”,
Advertisiment
“生蛋和熟蛋”活動結束了, 可是這個案例留給我的深層思考還在繼續。 類似這樣的活動會在我們的身邊不斷上演。 作為教師, 應該怎樣正確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支持者、合作者或是參與者?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三者都是教師應該扮演的角色。
Advertisiment
1. 細心觀察, 耐心等待
學會觀察兒童並依據觀察到的資訊理性地做出判斷和引導行為, 不但是當今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 也是教師指導各類活動的有效途徑, 同時也是幼兒教師實現專業成長最有效、最迅速的捷徑。 教師如果沒有經過細緻的觀察, 就很難理解幼兒行為的意義, 也很難解讀幼兒行為與幼兒發展的關係。 “作為幼兒活動的指導者, 只有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 或者長期觀察研究幼兒的行為, 才能準確瞭解活動中幼兒的言行”。 教育者不可以貿然行事, 輕易闖入幼兒的活動中, 否則就會成為幼兒遊戲的破壞者。因此,作為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我們應考慮由於年齡、經驗和認識水準的特點,孩子常常會用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說出絕對正確的答案,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出錯,要幫助幼兒形成自由的心態。讓幼兒不怕說錯、做錯,沒有顧忌地開展思維活動,使幼兒的思維處於開放的、活躍的狀態。
在本案例中,教師通過觀察,瞭解,發現孩子的需要,並沒有急於告訴幼兒答案,而是通過讓幼兒反復嘗試。驗證答案。如:玲玲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模仿成人,將蛋殼分成兩半),嘗試後沒有成功,又通過看圖示自學打雞蛋的方法並獲得成功。而磊磊在打碎一個蛋時,教師沒有呵斥他的“破壞”行為。而是靜觀其變,在教師這種默默的支持行為下,磊磊不願墨守成規,通過自己的琢磨,創造出一種新的打蛋方法。試想,如果老師沒有耐心等待,一遇到困難就上前幫助,孩子是立刻獲得了成功,但對其科學品質的培養又有多少幫助呢?
2. 拋接“皮球”,互動生成
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談到幼兒教師的角色時,曾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其意指教師傾聽、關注幼兒,並以平等、愉悅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而兩者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和接球一樣,都是活動的主體,隨著拋接的過程,其身份在相互的轉化。可在現實教育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只接住了“球”,並直接把“球”(問題或現象)送到“球筐”(正確答案)。事實上,在瑞吉歐的教學理論中強調的是教師與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也就是說:“必須接住幼兒拋來的球,並以某種方式推擋給孩子,使他們想同我們一起繼續遊戲,並且在一個更高的水準上繼續遊戲,或許還能發展出其他遊戲。”
在該案例中,孩子直接將問題拋給教師,教師首先肯定孩子的現有行為,同時用疑問的語氣又把問題拋給幼兒,並提出建議“問其他小朋友”。孩子接受了這樣的建議,在活動評價時,主動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幫助。小朋友想的這些方法對不對,行不行?老師又一次通過討論的方式將孩子們的答案進行篩選,尋找出能在幼稚園實驗的方法。隨即,老師成為拋球者,提出“這麼多方法哪種最好”的問題,幼兒變為“接球者”,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結果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雖然教師的經驗是高於幼兒的,但教師沒有用權威的回答代替幼兒的研究探索,而是通過對幼兒的關心、支持、建議和幫助來實現活動的繼續和延展。
3. 動手操作,習得經驗
從幼兒的角度說,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他們最喜歡去觀察、探究那些符合他們興趣和需求的東西。當下的教育理念也認為“發現學習”是比“接受學習”更適合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特別在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等方面。這些對幼兒的發展和終身學習都有重要意義的東西,是可學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師像傳授知識那樣“教會”,只能通過潛移默化的培養,通過幼兒自己的實踐活動“學會”。從科學的角度說,真正的科學知識來自於“事實”,而“事實”是需要通過“親眼看、親耳聞、親自操作、動手驗證”才能獲得的。我們很多的知識來源於生活經驗,也來自於事實,然而經驗是一種不完善、不完全的事實。因此,幼稚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要從單純“依賴生活經驗”的簡單方式向“實際操作”轉變,讓幼兒明白:科學不等於生活經驗的積累,必須是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對於事實進行全面完善的考察,是合乎邏輯的推理。
以本案為例,磊磊則是在他認為成功時,卻發現用以前成功辨別生雞蛋的方法失敗了。這就是原有的“生活經驗”與“事實”發生了衝突,是相信經驗,還是挑戰經驗?當他向老師求助時,老師沒有立即給予答案,而是用一種平等、尊重的語氣將幼兒的問題又拋向幼兒。幼兒通過後續的各種探索與實驗活動,發現其中的科學道理。
否則就會成為幼兒遊戲的破壞者。因此,作為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我們應考慮由於年齡、經驗和認識水準的特點,孩子常常會用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說出絕對正確的答案,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出錯,要幫助幼兒形成自由的心態。讓幼兒不怕說錯、做錯,沒有顧忌地開展思維活動,使幼兒的思維處於開放的、活躍的狀態。在本案例中,教師通過觀察,瞭解,發現孩子的需要,並沒有急於告訴幼兒答案,而是通過讓幼兒反復嘗試。驗證答案。如:玲玲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模仿成人,將蛋殼分成兩半),嘗試後沒有成功,又通過看圖示自學打雞蛋的方法並獲得成功。而磊磊在打碎一個蛋時,教師沒有呵斥他的“破壞”行為。而是靜觀其變,在教師這種默默的支持行為下,磊磊不願墨守成規,通過自己的琢磨,創造出一種新的打蛋方法。試想,如果老師沒有耐心等待,一遇到困難就上前幫助,孩子是立刻獲得了成功,但對其科學品質的培養又有多少幫助呢?
2. 拋接“皮球”,互動生成
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談到幼兒教師的角色時,曾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其意指教師傾聽、關注幼兒,並以平等、愉悅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而兩者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和接球一樣,都是活動的主體,隨著拋接的過程,其身份在相互的轉化。可在現實教育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只接住了“球”,並直接把“球”(問題或現象)送到“球筐”(正確答案)。事實上,在瑞吉歐的教學理論中強調的是教師與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也就是說:“必須接住幼兒拋來的球,並以某種方式推擋給孩子,使他們想同我們一起繼續遊戲,並且在一個更高的水準上繼續遊戲,或許還能發展出其他遊戲。”
在該案例中,孩子直接將問題拋給教師,教師首先肯定孩子的現有行為,同時用疑問的語氣又把問題拋給幼兒,並提出建議“問其他小朋友”。孩子接受了這樣的建議,在活動評價時,主動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幫助。小朋友想的這些方法對不對,行不行?老師又一次通過討論的方式將孩子們的答案進行篩選,尋找出能在幼稚園實驗的方法。隨即,老師成為拋球者,提出“這麼多方法哪種最好”的問題,幼兒變為“接球者”,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結果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雖然教師的經驗是高於幼兒的,但教師沒有用權威的回答代替幼兒的研究探索,而是通過對幼兒的關心、支持、建議和幫助來實現活動的繼續和延展。
3. 動手操作,習得經驗
從幼兒的角度說,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他們最喜歡去觀察、探究那些符合他們興趣和需求的東西。當下的教育理念也認為“發現學習”是比“接受學習”更適合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特別在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等方面。這些對幼兒的發展和終身學習都有重要意義的東西,是可學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師像傳授知識那樣“教會”,只能通過潛移默化的培養,通過幼兒自己的實踐活動“學會”。從科學的角度說,真正的科學知識來自於“事實”,而“事實”是需要通過“親眼看、親耳聞、親自操作、動手驗證”才能獲得的。我們很多的知識來源於生活經驗,也來自於事實,然而經驗是一種不完善、不完全的事實。因此,幼稚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要從單純“依賴生活經驗”的簡單方式向“實際操作”轉變,讓幼兒明白:科學不等於生活經驗的積累,必須是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對於事實進行全面完善的考察,是合乎邏輯的推理。
以本案為例,磊磊則是在他認為成功時,卻發現用以前成功辨別生雞蛋的方法失敗了。這就是原有的“生活經驗”與“事實”發生了衝突,是相信經驗,還是挑戰經驗?當他向老師求助時,老師沒有立即給予答案,而是用一種平等、尊重的語氣將幼兒的問題又拋向幼兒。幼兒通過後續的各種探索與實驗活動,發現其中的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