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環節, 也是幼兒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徑。 但我們發現, 很多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 更多的是關注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 或是追求活動氣氛的熱烈, 而忽視了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經驗等方面的發展。 為此, 筆者通過幾則案例, 試分析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並提出指導策略。
案例一:“不要插嘴, 請舉手回答。 ”活動中, 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 一部分幼兒不舉手就搶著回答, 這時教師提醒他們:“不要插嘴, 請舉手回答問題。
Advertisiment
分析與思考:
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立有序的活動常規, 教師經常提醒幼兒“不要插嘴, 請舉手回答問題”。 但幼兒的插嘴現象似乎“屢禁不止”, 教師的話並不管用。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 一般在兩種情況下幼兒插嘴較頻繁, 一種是教師的提問很簡單, 所有幼兒都會回答;一種是教師的提問發散性很強, 有多種答案, 一些思維活躍的幼兒急於表達, 無法控制自己的表達願望。
Advertisiment
指導策略:
對於簡單的問題, 教師可以讓大家一起回答, 不必要求幼兒一一舉手回答;對於複雜的問題, 當幼兒思維活躍時, 可適當給幼兒充分表達的空間, 針對有個性的回答, 重點評價、回應, 也可以讓幼兒互相交流, 說給同伴聽, 滿足幼兒表達的願望。
案例二:遭遇“唱反調”中班語言活動《太陽和月亮》中,
Advertisiment
分析與思考:
案例中幼兒的回答是對自己經驗的直觀流露, 體現了幼兒的個性思考, 而這正是需要教師去引導和保護的。 案例中, 教師正視了幼兒的問題, 但未做出有效回應, 只是應付了一下。 這說明教師缺乏靈活的應對能力, 也說明教師在教學中依賴“教”的預設, 少關注“學”的預測, 對幼兒的經驗瞭解不夠。
指導策略:
教師需掌握幼兒對本次活動的知識經驗基礎,
Advertisiment
中班繪畫活動《可愛的太陽娃娃》中, 老師和幼兒一起欣賞了各種各樣的太陽娃娃范畫, 然後請幼兒說說自己準備畫什麼樣的太陽娃娃, 幼兒的想像力非常豐富:
幼兒甲:我要畫的太陽娃娃的頭髮都是大樹做的, 臉是小花做的。
Advertisiment
幼兒乙:我要給太陽娃娃畫上漂亮的蝴蝶結。
幼兒丙:我要給太陽娃娃畫上卷卷的頭髮, 就像我媽媽的一樣。
老師:現在請小朋友拿出筆, 畫一畫你心中的太陽娃娃。
結果卻大失所望, 很多幼兒畫了一個圓之後就不畫了, 有些幼兒開始求助:“老師, 我不會畫!”老師說:“剛才大家都想得很好啊, 把自己想的畫出來就可以了。 ”
分析與思考:
繪畫活動中, 教師讓幼兒做出想像, 幼兒回答得非常出色, 但幼兒實際創作技能相當貧乏, 並不能將自己的想像用畫筆畫出來。 教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甚是困惑。 我們從案例中可以看出, 為了讓幼兒自主創作, 教師指導的部分較少, 活動中教師游離于幼兒活動之外, 以觀望為主, 沒有有目的、有重點地面向全體幼兒進行基本技能的傳授。 教師一般會在教案中寫“幼兒自主講述(自主繪畫、自由討論等),教師傾聽、觀察、指導”,但對於應該觀察什麼、如何指導,教師考慮較少,沒有深入地思考幼兒在自主活動中會出現什麼問題,對於幼兒自主活動的能力,教師也沒有事先瞭解。所以當幼兒自主活動時,教師往往是這邊看看,那邊問問,缺乏實質的引導。
指導策略:
在幼兒自主創作的環節中,不能缺少教師的必要指導。如可愛的太陽娃娃是一幅線描畫,教師可以抓住線描畫的特點指導幼兒如何運用點、線、面來構圖、裝飾。對幼兒想像中的圖畫,可以和幼兒一起示範創作,將技能融合於創作之中。
案例四:“請大家也來試一試。”在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水》中,幼兒將通過實驗來探索、瞭解水的張力。活動開始了,教師出示杯子和水,一邊小心翼翼地示範,一邊講解:“這裡有一個空杯子,我要給它加滿水,水面要和杯口齊平。然後把硬幣一個一個放到水裡,注意要沿著杯子邊沿小心地放下去。你們猜猜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討論後都認為水會滿出來。教師開始往水裡放硬幣:“看,滿出來了嗎?”“沒有。”“這個實驗有趣嗎?”“有趣。”“請大家也來試一試吧!”於是幼兒拿起教師為他們準備好的材料操作起來,按照教師的要求,大家操作得很成功,一會兒就有幼兒高興地說:“老師,我成功了!”
分析與思考:
活動的缺場表現為,雖然有活動的現象存在,但其實際的意義已經不存在了。活動中,教師總會安排幼兒“自由”活動的機會,目的是讓幼兒自主探究。在此次科學活動中,教師為了讓每位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操作,為每位幼兒都準備了一份實驗材料。活動中,幼兒操作積極性很高,也獲得了相應的經驗,但細細揣摩,我們發現幼兒依然是被教師“操縱”的:活動開始時教師示範的規範、詳細,將實驗的全部過程與結果展現在了幼兒的面前,之後幼兒要做的僅是模仿和驗證,自主探索的過程被弱化了。究其原因,教師設計的活動環節過於嚴密,引導過於細緻,教師處於高控制的狀態,生怕幼兒學不會,影響到活動的開展。
指導策略:
教師在導入時,直接向幼兒展示實驗的材料,並提出操作要求:請你在杯中加滿水,然後將硬幣放進去,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幼兒通過第一次嘗試,發現問題,然後教師再與幼兒一起解決問題,根據問題進一步探索。
教師一般會在教案中寫“幼兒自主講述(自主繪畫、自由討論等),教師傾聽、觀察、指導”,但對於應該觀察什麼、如何指導,教師考慮較少,沒有深入地思考幼兒在自主活動中會出現什麼問題,對於幼兒自主活動的能力,教師也沒有事先瞭解。所以當幼兒自主活動時,教師往往是這邊看看,那邊問問,缺乏實質的引導。指導策略:
在幼兒自主創作的環節中,不能缺少教師的必要指導。如可愛的太陽娃娃是一幅線描畫,教師可以抓住線描畫的特點指導幼兒如何運用點、線、面來構圖、裝飾。對幼兒想像中的圖畫,可以和幼兒一起示範創作,將技能融合於創作之中。
案例四:“請大家也來試一試。”在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水》中,幼兒將通過實驗來探索、瞭解水的張力。活動開始了,教師出示杯子和水,一邊小心翼翼地示範,一邊講解:“這裡有一個空杯子,我要給它加滿水,水面要和杯口齊平。然後把硬幣一個一個放到水裡,注意要沿著杯子邊沿小心地放下去。你們猜猜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討論後都認為水會滿出來。教師開始往水裡放硬幣:“看,滿出來了嗎?”“沒有。”“這個實驗有趣嗎?”“有趣。”“請大家也來試一試吧!”於是幼兒拿起教師為他們準備好的材料操作起來,按照教師的要求,大家操作得很成功,一會兒就有幼兒高興地說:“老師,我成功了!”
分析與思考:
活動的缺場表現為,雖然有活動的現象存在,但其實際的意義已經不存在了。活動中,教師總會安排幼兒“自由”活動的機會,目的是讓幼兒自主探究。在此次科學活動中,教師為了讓每位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操作,為每位幼兒都準備了一份實驗材料。活動中,幼兒操作積極性很高,也獲得了相應的經驗,但細細揣摩,我們發現幼兒依然是被教師“操縱”的:活動開始時教師示範的規範、詳細,將實驗的全部過程與結果展現在了幼兒的面前,之後幼兒要做的僅是模仿和驗證,自主探索的過程被弱化了。究其原因,教師設計的活動環節過於嚴密,引導過於細緻,教師處於高控制的狀態,生怕幼兒學不會,影響到活動的開展。
指導策略:
教師在導入時,直接向幼兒展示實驗的材料,並提出操作要求:請你在杯中加滿水,然後將硬幣放進去,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幼兒通過第一次嘗試,發現問題,然後教師再與幼兒一起解決問題,根據問題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