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教育:環保問題

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的熱門話題, 美化環境、保護環境、創設環境成為人們共同的責任。 基於對教育課程理念的解讀和領悟, 我園與幼兒一起直面真實的生活問題——環保問題, 深入挖掘其教育價值, 並將其與課程有機整合, 構建實施了有成效、高品質、彰顯辦園特色的生活經歷園本課程《我是小小綠V客》。 現就課程建設中的一些改革來談談課程建設中的改變。

一、從班級到年級到全園到社會——“生活經歷課程”建設模式在改變

“生活經歷課程”即在幼稚園教育活動中, 把教育活動和幼兒生活結合起來,

Advertisiment
教育目標上以幼兒積極適應生活的態度和能力為導向, 教育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 教育活動過程和方式成為幼兒真實參與、經歷、體驗生活的課程。

以往我們的生活經歷課程總是局限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範圍, 幼兒所經歷的活動在自己班級或年級組開展, 在《我是小小綠V客》的課程實施中, 我們改變了課程建設的模式, 全園師幼共同參與到這一活動中, 範圍甚至擴展到家庭、社會, 大家共同來為地球的環保事業貢獻力量。

首先, 我們通過全園的課程審議來確定活動的主題、模式、宣言及目標。

其次, 課程實施中, 把“整個的生活, 整個的教育, 都統一到整個社會中去”, 最大化發揮家庭、社會的優勢。 一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幼稚園教育所無法比擬的隨機性和個別性;另一方面,

Advertisiment
我們也希望借助幼稚園教育以點帶面, 激發社區內的家庭也參與到環保事業中來。 因此教師努力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與指導, 讓家長瞭解幼稚園教育對孩子的要求, 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二、解放, 課程發展的動力——“生活經歷課程”實施過程在改變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雙眼, 解放兒童的大腦, 解放兒童的雙手, 解放兒童的嘴, 解放兒童的空間, 解放兒童的時間。 也就是說要尊重兒童權益, 以幼兒為主體, 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老師應堅持以“幼兒為主體, 幼兒為本”的兒童觀, 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讓幼兒在大量的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

Advertisiment
獲得關於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和行動, 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因此, 我們在幼兒已具備一定的環保知識和較強的環保意識的基礎上, 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將認識和願望付之於實際行動。 如星期六, 孩子和家長開始了“週六不宅家”的活動。 家長們騎自行車帶著小孩進行宣傳“綠V客”, 並給行人發製作的小海報及“綠V客”標記。

為了讓孩子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實施過程中, 老師時刻把探尋“綠V客”秘密的任務交給孩子, 一方面讓孩子尋找“綠V客”的秘密, 對“綠V客”有更深刻的瞭解;另一方面, 通過孩子的手, 讓家長也來瞭解“綠V客”的內涵, 從而更便於家長協助我們開展課程。

Advertisiment
如在活動中, 老師還發現原來的設想是想拓展孩子的經驗, 分享別人的“綠V客”行動, 但孩子的想法卻很獨特, 他們能從老師看不到的點去想、去說、去做。 如孩子會追問:怎樣用行動讓別人知道“綠V客”行動, 這一問題激起了孩子又一次探索的火花。 作為老師, 我們在課程實施中及時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 和孩子共同來挖掘教育力量。 這時老師放手讓孩子來想宣傳的好方法, 孩子們自主探索、熱烈討論, 想出了許多宣傳的好辦法, 如:貼“綠V客”標記、發小海報、貼標語、設立百寶箱等。 孩子的好建議當然應該採納, 於是“做標記、製作海報、宣傳海報”等一系列活動都隨即融入了課程。 可見, 作為教師應把幼兒經驗中最重要的因素,
Advertisiment
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加以整合與提升, 以滿足幼兒的需求, 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與學習的願望。

三、觀察, 課程提升的抓手——“生活經歷課程”研究品質在改變

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 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 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 發表不同意見, 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實踐證明, 寬鬆自由的氛圍是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基礎。 因此, 在所有的經歷活動中我們不為孩子事先設計、規劃好所有的活動細節, 更不嘲笑孩子在某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稚嫩, 不為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停頓或停止而焦慮, 也不在孩子玩得興高采烈時生硬地打斷他們。 而是讓孩子們通過充分的活動一起尋找答案, 當孩子在活動中表現退縮時,我們也不為了追求高效率和活動的完整性而強迫孩子勉強完成,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調整活動進程。

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他們每天所要做的事。因此,我們把經歷活動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這就要求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究興趣和關注的事物,生成不斷深入的探究活動。在每一次活動中,老師們首先記錄下他們的探究和發現,同時還用親子作業單、記錄表等形式鼓勵孩子們自己記錄每次活動的發現和感受,這是他們得出結論、分享和交流的基礎。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限,他們只能用繪畫、表格、符號、口語等方式來表現和交流。在活動中,老師經常讓孩子在小組中探究和討論,幼兒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並讓別人理解,便主動地組織和使用語言,這是一個語言學習和建構的機會。

“生活即教育,經歷即課程。”《我是小小綠V客》來源於孩子的生活,是他們眾多經歷中的一個,我們通過發現孩子在生活中出現的教育契機,以“三者”(即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幼兒一起“生活”,一起“經歷”,從而使孩子將學習過程變為內化能力的過程。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這也是孩子發展的方向和生活的能力。相信,生活的改變、實踐的秉承,定能實現教育的意義。

當孩子在活動中表現退縮時,我們也不為了追求高效率和活動的完整性而強迫孩子勉強完成,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調整活動進程。

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他們每天所要做的事。因此,我們把經歷活動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這就要求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究興趣和關注的事物,生成不斷深入的探究活動。在每一次活動中,老師們首先記錄下他們的探究和發現,同時還用親子作業單、記錄表等形式鼓勵孩子們自己記錄每次活動的發現和感受,這是他們得出結論、分享和交流的基礎。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限,他們只能用繪畫、表格、符號、口語等方式來表現和交流。在活動中,老師經常讓孩子在小組中探究和討論,幼兒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並讓別人理解,便主動地組織和使用語言,這是一個語言學習和建構的機會。

“生活即教育,經歷即課程。”《我是小小綠V客》來源於孩子的生活,是他們眾多經歷中的一個,我們通過發現孩子在生活中出現的教育契機,以“三者”(即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幼兒一起“生活”,一起“經歷”,從而使孩子將學習過程變為內化能力的過程。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這也是孩子發展的方向和生活的能力。相信,生活的改變、實踐的秉承,定能實現教育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