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最近流行互貼標籤,對孩子成長好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由於兵力不足, 美國政府決定組織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 政府派了心理學家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 心理學家要求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 在給親人的信中一定要敘述自己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 三個月後, 犯人們開赴前線, 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 結果, 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 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 勇敢拼搏。

後來, 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

Advertisiment
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現象對家庭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 例如, 如果我們老說孩子“笨蛋”等話, 時間長了, 孩子可能就真的會成為我們所說的“笨蛋”。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 這只是“激將法”, 是想讓孩子變得好一點。 但是, 孩子畢竟是孩子, 年齡越小, 對父母的說法越容易認同。 如果父母總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就可能真的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面發展。 因此, 父母教育孩子應少批評指責, 多表揚肯定, 多給孩子貼正面的標籤。

插畫說明:畫兩個小朋友, 一個小朋友垂頭喪氣, 身上貼滿負面的標籤, 如“笨蛋”、“膽小鬼”、“反應慢”等, 另一個孩子表現得很自信和快樂, 身上貼滿正面的標籤, 如“聰明”、“勇敢”、“友愛”等。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