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 德國兒科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 發現兒童並不是小大人, 他們有其自身的生物心理節律。 如果孩子的節奏被迫加快, 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異常, 導致身心受傷, 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 早熟、易躁, 傾向於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第二類, 遲緩、壓抑, 對人過分依賴, 容易失去自信, 感覺自己是“壞孩子”。 那麼滿足孩子的哪些真實需要才是尊重孩子的節奏呢?
1.遊戲活動——自由交往的渴求
自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饋贈,
Advertisiment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 人有五大需要, 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第三個需要就是在社會交往中實現滿足, 孩子與大人是垂直交往, 與同伴是平行交往, 只有充分融入同伴中, 才能體驗到歸屬感, 以至於昇華出愛的情感。 因為對孩子來講, 遊戲即社交。
孩子在生活中總會出現違背大人要求的行為:賴在床上自己玩枕頭大戰,
Advertisiment
2.體育活動——釋放壓力的需要
1996年3月9日國家教委發佈的《幼稚園工作規程》中將體育作為首要教育目標, 如今, 在安全第一的口號下, 老師組織體育活動總是提心吊膽, 各種限制。 週末在家, 孩子依然忙碌于各種學習, 無暇運動, 大人總是忘了, 週末是孩子放鬆的日子, 更是滿足孩子成長需要的好時機。
從生理學上來說, 孩子在面臨壓力時, 體內會分泌一種去甲腎上腺素的荷爾蒙,
Advertisiment
成長是一種自然存在, 在成長過程中, 家長以怎樣的角度去關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1.關注學習特點, 以學定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著重強調了要充分認識生活和遊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 理解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 美國結構主義教育家傑羅姆·摩西·布魯納提出了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認為幼兒期的孩子主要是在直接經驗和遊戲生活中慢慢長大, 強調重視學習過程, 把握直覺思維的特點, 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 説明孩子提取資訊。
Advertisiment
只有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 才能理解他的學習特點, 最終選取可行的教育方法。 理解是愛, 尊重是教育, 在充滿愛意的等待裡, 收穫的必定是滿園芬芳。
2.關注個體差異, 客觀評價
孔子曾講“深其深, 淺其淺,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張“因材施教”。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 ”因為先天和後天環境的影響, 造就了孩子的獨特性, 遺傳基因的不同, 基因密碼打開的早晚, 導致孩子們發展不可能步調一致, 所以, 要容忍他們的差異。
皮格馬利翁效應更是告訴我們, 對待發展遲緩的孩子, 客觀評價並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會對他們形成積極的暗示, 孩子很樂意接受來自崇拜、信任、喜歡的人的暗示, 這種暗示正是他夢想成真的基石。
Advertisiment
3.關注均衡發展, 兼顧整體
人一生的發展是多元的, 在幼兒期, 重智育輕德育, 重技能輕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指南》明確指出:“兒童發展是一個整體, 應該相互滲透和整合。 ”教育幼兒, 要放遠眼光, 放低身段, 多發掘孩子的潛能, 少做橫向比較。 學習一般但品德良好;動作緩慢但心細善良;膽小害怕但身體強壯……諸如此類, 都有待於敏銳觀察, 細心呵護, 不斷用發展互補的思想去肯定孩子的優勢, 兼顧發展整體, 用一顆包容的心, 笑看生命花期的每一次綻放, 即便收穫不到精英, 卻承載了幸福的人生。
4.關注學習品質, 惠及終身
《指南》中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須的寶貴品質。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對周圍世界就開始了探究,一生學習由此開始。學習態度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持之以恆的影響。
孩子在探究世界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挫折和失敗,此時,耐心勝過包辦、信任勝過批評。給予孩子充裕的時間自由探究,能預防人格障礙;支援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能促進他們對自我及世界的認知,更能對學習保持一貫興趣。
當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孩子的心情時,我們也許會發現每個孩子的身邊都有一個花園。
孩子是熱鬧的話題,教育是永恆的課題,讓教育孩子變得優雅,讓孩子成長變得從容。臺灣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對周圍世界就開始了探究,一生學習由此開始。學習態度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持之以恆的影響。孩子在探究世界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挫折和失敗,此時,耐心勝過包辦、信任勝過批評。給予孩子充裕的時間自由探究,能預防人格障礙;支援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能促進他們對自我及世界的認知,更能對學習保持一貫興趣。
當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孩子的心情時,我們也許會發現每個孩子的身邊都有一個花園。
孩子是熱鬧的話題,教育是永恆的課題,讓教育孩子變得優雅,讓孩子成長變得從容。臺灣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