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
他就開始放聲大哭, 哭得你手忙腳亂, 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
回到他的身邊, 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五六個月大的寶寶, 逐漸與母親建立依附關係, 只要媽媽一離開身邊, 他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 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 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關鍵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 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 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及逃避的反應。 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的時候, 會認定一個特定的物件,
Advertisiment
根據學者研究, 3個月大的嬰兒, 能夠辨認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 之後7個月, 逐漸依戀養育者, 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
2歲後症狀會逐漸減輕
在這個時期, 父母要儘量讓寶寶感受到爸媽的愛, 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
Advertisiment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3個月大的嬰兒, 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3種情緒;但6個月大的嬰兒, 便多了懼怕、憤怒與厭惡等情緒。 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 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 但是要判斷3歲以前的幼兒, 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 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 並不容易, 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 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 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
Advertisiment
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在這個過度期裡, 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 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 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 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 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
根據統計研究發現, 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 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 因此, 瞭解寶寶的情緒, 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 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 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 分分秒秒為寶寶擔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 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 反而更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 因此, 爸爸媽媽先調試好心態,
Advertisiment
1、適當的協助:對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進行知識性的教育, 用漸進式的引導, 協助他們認識瞭解陌生的事物, 引起寶寶的好奇心, 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嘗試。
2、給寶寶立即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 隨時做出回應, 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 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 或是上廁所時, 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 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 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 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 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 你就可以關上門, 但記得要跟保持寶寶溝通哦!
3、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離開時要告訴寶寶:“媽媽等一下就回來, 寶寶要等等哦!”並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說話,
Advertisiment
4、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嬰幼兒會模仿好的行為, 也會模仿不好的行為, 因此如果爸爸媽媽常有焦慮的情緒, 久而久之, 也會影響孩子跟著仿效, 例如:媽媽經常擔心爸爸怎麼還沒回家?到底出了什麼事情?這種緊張的氣氛, 也容易反應在寶寶的身上, 大人必須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 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 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對將來的人格發展, 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 懂得寶寶的需求, 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 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 也能培養寶寶健康穩定的人格。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對孩子成年後性格的影響, 目前,醫生們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想像過去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憫,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無形中讓孩子認識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可以讓父母屈服的。這個時候媽媽就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避免錯誤的處理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父母儘量不要讓寶寶跟陌生人獨處,例如:父母親臨時有事外出,把寶寶託付給隔壁的鄰居照顧時,寶寶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處,自然會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後寶寶會更害怕媽媽離開,黏著父母親不放。
三、有些父母親無法忍受孩子因為分離而哭鬧的狀況,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誘惑並無法取代安全感的來源,也會造成孩子日後的依賴性更大。
四、有些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溜走,等他一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又開始哭,這反而增加寶寶的焦慮感,也等於傳遞給他一個訊息:“千萬不能閉上眼睛,媽媽會消失不見哦!”寶寶隨時擔心媽媽離開,變得更緊迫盯人了!
目前,醫生們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想像過去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憫,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無形中讓孩子認識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可以讓父母屈服的。這個時候媽媽就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避免錯誤的處理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父母儘量不要讓寶寶跟陌生人獨處,例如:父母親臨時有事外出,把寶寶託付給隔壁的鄰居照顧時,寶寶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處,自然會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後寶寶會更害怕媽媽離開,黏著父母親不放。
三、有些父母親無法忍受孩子因為分離而哭鬧的狀況,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誘惑並無法取代安全感的來源,也會造成孩子日後的依賴性更大。
四、有些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溜走,等他一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又開始哭,這反而增加寶寶的焦慮感,也等於傳遞給他一個訊息:“千萬不能閉上眼睛,媽媽會消失不見哦!”寶寶隨時擔心媽媽離開,變得更緊迫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