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做過個實驗, 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 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 只要張張嘴, 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 過了一段時間, 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 開始時, 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遊去, 梭子魚就迎上去, 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地, 梭子魚的衝撞越來越少, 最後, 它完全絕望了, 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這時, 科學家 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 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 一動也不動了。 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遊去, 它都不會再張張嘴。 最後, 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Advertisiment
聽了這個故事, 也許你會說, 這條梭子魚真是笨死了。
梭子魚原來並不笨, 捕食小魚是它的拿手好戲, 它是一條能夠獨立生活的正常的魚。 可是, 無數次的碰壁後, 梭子魚開始懷疑自己捕魚的能力, 後來, 它徹底絕望了, 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 這種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它。
“越學越笨”的孩子
美國幼稚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他稱之為“習得性愚蠢”。 他說,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 會因為某些原因, 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 並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 在他人的眼裡, 就會覺得他們“越學越笨”了。
那麼, 孩子是怎麼變“笨”的呢?
◆ 永遠也贏不了的遊戲
如果我們讓孩子玩一個遊戲, 這個遊戲的難度超出孩子現有的理解能力,
Advertisiment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裡, 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 最終, 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孩子。
◆ 過早的知識傳授
一些熱衷於所謂“智力開發”的父母, 積極地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 那些學業知識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孩子雖然也能靠鸚鵡學舌的方式死記硬背下來, 但並不理解, 所以往往並未能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 反而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 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 挫傷了自信。
◆ 大量的負面暗示
有一個充滿寓意的童話故事:有一位美麗的公主,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很多父母都可能在無意間充當了“巫婆”的角色。
說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頭禪, 說起時甚至帶著愛意。 可是, 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資訊;有時, 望子成龍的父母有意無意地拿孩子與別人相比, “你看人家丁丁多聰明!”“李阿姨的女兒都能用英語和老外對話了, 她比你還小呢。
Advertisiment
整日被淹沒在如此大量的負面暗示裡, 孩子怎麼能不真心實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當孩子因為上述種種原因, 深信自己的腦子很笨、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 他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 他的潛意識就會產生“保護作用”, 拒絕新的資訊進入記憶庫, 來保護主人的信念是對的。 結果就真的成了“學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變笨——
★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孩子獲得成功, 體驗到快樂時, 大腦裡會釋放出“腦內嗎啡”, 這種化學物質會驅使孩子想重複這一經驗。 所以, 從這個角度, 我們可以說“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遊戲、玩玩具、做手工、參加競賽及做家務等等活動中,
Advertisiment
對小孩子來說, 各種探索都是學習的機會, 那麼, 就讓我們 “為孩子找一棵矮點的蘋果樹, 讓孩子踮起腳, 伸手就可以摘到蘋果”。 一次次成功的體驗會讓孩子信心百倍, 動力十足地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
★ 興趣永遠第一
“作為老師, 你覺得“成績、興趣、快樂童年、道德”中什麼對學生最重要?”
——“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
“那麼,作為母親,你覺得什麼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才有快樂。”
這位母親的信念與一位前蘇聯的教育家異曲同工。一次,這位教育家給學前班的孩子們上課。他準備了一個“發言球”,一邊從講臺扔出去,一邊說“2+3=”,哪個孩子接到球,哪個孩子就說出答案,孩子們學得很高興。聽課老師有的就不理解,說你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直接提問不就可以了嗎?要什麼“發言球”?他回答說,沒有“發言球”,當然也可以提問,但是孩子們卻沒有了發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成老生常談,卻仍被很多父母熟視無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來越聰明、越學越愛學,那就把激發、呵護、提高孩子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學習、活動總有勝敗、輸贏,怎麼給予孩子評定是一門藝術。因為孩子本身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大多數是靠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進行自我認識。
下例中的老師很擅長于這門藝術——
幼稚園裡,老師要求小朋友用左右手拍球30次。陽陽動作欠協調,拍了20多次,球滾掉了,陽陽兩眼直望著老師,急得眼淚也淌了出來。怎樣給他打分呢?打“×”?標誌著失敗,若打“☆”,又不符合事實,失去了遊戲的真實與趣味。能否打出一個既不是失敗又不是成功,讓陽陽又樂於接受的記號呢?老師在陽陽耳邊悄悄地說:“你拍得很好,只差幾個球,離‘☆’只缺一條邊。”老師走到黑板前在陽陽名字後面打了一個缺一條邊的“☆”。陽陽破涕為笑,承認自己與其他人相比是差了一點點。
缺條邊的“☆”雖然也表示不成功,但不是結果,僅是一個過程,離成功僅是一步之差,卻給孩子帶來了希望,增強了成功的欲望。陽陽在以後的活動中充滿自信,第二次拍球終於成功,老師不僅給他打了一個“☆”,還在第一個缺條邊的“☆”上添了一條邊,因為陽陽不怕受挫,仍然繼續努力。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歎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駡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
最後,讓我們思考國際21世紀委員會對“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於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如果是,這種教育可以說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
——“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
“那麼,作為母親,你覺得什麼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才有快樂。”
這位母親的信念與一位前蘇聯的教育家異曲同工。一次,這位教育家給學前班的孩子們上課。他準備了一個“發言球”,一邊從講臺扔出去,一邊說“2+3=”,哪個孩子接到球,哪個孩子就說出答案,孩子們學得很高興。聽課老師有的就不理解,說你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直接提問不就可以了嗎?要什麼“發言球”?他回答說,沒有“發言球”,當然也可以提問,但是孩子們卻沒有了發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成老生常談,卻仍被很多父母熟視無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來越聰明、越學越愛學,那就把激發、呵護、提高孩子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學習、活動總有勝敗、輸贏,怎麼給予孩子評定是一門藝術。因為孩子本身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大多數是靠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進行自我認識。
下例中的老師很擅長于這門藝術——
幼稚園裡,老師要求小朋友用左右手拍球30次。陽陽動作欠協調,拍了20多次,球滾掉了,陽陽兩眼直望著老師,急得眼淚也淌了出來。怎樣給他打分呢?打“×”?標誌著失敗,若打“☆”,又不符合事實,失去了遊戲的真實與趣味。能否打出一個既不是失敗又不是成功,讓陽陽又樂於接受的記號呢?老師在陽陽耳邊悄悄地說:“你拍得很好,只差幾個球,離‘☆’只缺一條邊。”老師走到黑板前在陽陽名字後面打了一個缺一條邊的“☆”。陽陽破涕為笑,承認自己與其他人相比是差了一點點。
缺條邊的“☆”雖然也表示不成功,但不是結果,僅是一個過程,離成功僅是一步之差,卻給孩子帶來了希望,增強了成功的欲望。陽陽在以後的活動中充滿自信,第二次拍球終於成功,老師不僅給他打了一個“☆”,還在第一個缺條邊的“☆”上添了一條邊,因為陽陽不怕受挫,仍然繼續努力。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歎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駡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
最後,讓我們思考國際21世紀委員會對“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於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如果是,這種教育可以說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