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幾個小妙招應對寶寶“反抗”行為

兒童在兩、三歲時就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期”。 反抗行為是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的表現。 但是, 反抗行為沒有得到一定控制, 就可能使兒童形成偏激暴躁的性格, 從而阻礙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並且, 從家庭早期教育角度來看, 孩子的這種反抗行為會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和不和諧。 而這種衝突和不和諧如果處理不好, 就會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時間就要到了, 媽媽一邊急匆匆地收拾東西, 整理著裝, 一邊督促兩歲多的兒子收拾玩具, 不要再玩了。 誰知道, 兒子蹲在積木前就是不肯停手。
Advertisiment
於是媽媽只能在督促:“不要玩了!”“不, 我不。 ”兒子穩坐不動, 媽媽知道兒子的倔脾氣上來了。 媽媽著急了, “去不去?”“不, 我不。 ”媽媽生氣了, 伸手就去拉兒子, “哇!”兒子大哭不止。 最後。 媽媽心軟了, “不要哭了, 我們不去了。 ”強壓住火氣的媽媽告訴兒子, 但是兒子的哭聲止不住了。 焦急、氣氛、無奈一時都集聚在媽媽的心中, 她真的想知道怎樣才能對付兒子的反抗呢?也許每位父母都經歷過孩子的這種“你讓我向東, 我偏向西”的反抗現象。 這也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現象。 對待孩子的“反抗”行為, 父母的措施應靈活多變, 力求在不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前提下, “搞定”孩子。

幾個小妙招應對寶寶“反抗”行為
應對孩子的“反抗”行為的五個小妙招:
1、以柔克剛。
Advertisiment
孩子說“我不要”未必真是“我不要”, 只是他想看一看自己的能力, 看一看自己是否能左右局面, 所以聰明的媽媽會給孩子“戴戴高帽子”, 使他得到想要的關注, 體驗到自己的能力, 從而主動說“我要”。 不要硬碰硬, 因為孩子有時不會完全理解你生氣的原因, 他有時哭只是因為你的表情恐怖而害怕。 如果你強迫他就範, 使他服從你, 他反而失去了驗證、體會自己能力的機會, 這也不利於他們的心理發展。
2、 循循善誘。 孩子在執行媽媽命令的時候, 由於語言發展水準的原因, 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 媽媽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具體形象的語言, 把要求孩子將要做的事與孩子的興趣聯繫起來,
Advertisiment
使孩子理解這項活動與自己的關係, 從而說“我要”。 因為孩子所關心的事情和能夠理解的詞語都是非常具體形象的, 比如, 有時你告訴他要去動物園玩, 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看小猴子更能產生好的效果。
3、欲擒故縱。 孩子的反抗行為很多時候是沒有理由的, 只是一種“找找感覺”, 是受成人某些行為和情緒暗示的結果。 如果媽媽在這個時候故意順著孩子, 然後表現出非常希望他繼續從事這項活動的意願, 而媽媽自己則從事另一項充滿了神秘的活動, 孩子會察言觀色, 力求與大人的行動保持一致, 努力爭取說:“我要”。 如果讓孩子從事原有活動, 而媽媽在旁邊著急地看表, 會使孩子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控制媽媽,
Advertisiment
從而繼續說“我不”。
4、 反省體驗。 當你在再三要求孩子做某事請, 他總是說不的時候, 你可以採取冷處理, 不去理他。 等過一會他來找你的時候, 你也以同樣的方式對他說不。 這時他肯定很著急, 會哭哭啼啼。 然後你態度堅決地問他剛才什麼地方做的不對, 讓他主動認錯, 然後讓他主動作出保證以後要怎麼做。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 父母這時的表情一定要流露出堅決、沒有迴旋的樣子。
5、給孩子表現自我力量的機會。 正如前面所說, “反抗”行為往往是孩子為了驗證、體驗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只不過他這種驗證的方式是歪曲的。 因此, 父母可以主動給孩子創造驗證自己能力的合理機會。 比如, 一周之中抽出固定的一天, 這一天的晚飯由孩子來安排父母的座位,
Advertisiment
由孩子為父母分發餐具等。 這種類似的活動既給孩子驗證自己的能力提供了合適的機會, 又鍛煉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決斷能力, 一舉兩得。
小編總結:反抗行為恰恰體現了寶寶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驗證自己的能力, 是成長的表現。 爸爸媽媽只要以一顆不急不躁的心去看待這一行為, 給予寶寶更多的驗證他們能力的體驗機會, 相信寶寶的反抗行為就會減少啦!
(兼職編輯:Avi)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