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寶寶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只要寶寶一哭鬧, 爸爸媽媽們恨不得立馬妥協寶寶的所有要求, 其實延遲滿足一下寶寶, 不但能鍛煉他的表達能力, 還能提高親子之間的溝通能力呢。
媽媽!我要抱抱!3個月的寶寶正躺在自己的床上, 這邊剛剛一哭, 媽媽就趕快檢查寶寶的尿布, 只發現有一點點濕, 因為害怕寶寶不舒服, 所以趕緊換了一片新尿布。 可是, 寶寶的哭聲仍舊沒有停歇, 媽媽心想, 難道是肚子餓了?轉念又一想, 不對呀, 剛喝完奶才1個多小時, 大概還要再過兩個小時才是喝奶時間, 那麼, 就喂他喝點水好了。
Advertisiment
媽媽:寶寶哭了!
媽媽:趕快換尿布、泡奶!
媽媽:都弄好了, 你為什麼還一直哭?
媽媽:寶寶哭了!
媽媽:媽媽來了, 先抱抱哦。
媽媽:先幫你換尿布, 等會再泡奶……
寶寶:咯咯咯……
很多時候媽媽都急著去滿足寶寶的需求, 但是又不瞭解寶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要知道, 寶寶既有生理需求, 也有心理需求。 除了喝奶, 寶寶有時只是想要媽媽抱抱他, 但媽媽一聽到哭聲, 最常做的事情往往是換尿布、泡奶和餵奶,
Advertisiment
在寶寶哭的時候, 如果媽媽能夠先抱起寶寶, 看著他, 逗一逗, 摸一摸, 讓彼此之間的眼神有了交流, 這樣寶寶敏感的觸覺就得到了媽媽的擁抱與安撫。 等寶寶有了更多安全感之後, 再告訴他“等會兒要換尿布、再泡奶給你喝, 你要乖乖的”等。 即使寶寶的生理需求被延緩滿足, 但是先前的擁抱已安撫了他不安的情緒, 所以, 就算過一會兒還要等媽媽泡奶, 也將是一段甜蜜的等待時光, 因為媽媽兼顧了寶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媽媽!我要自己來寶寶9個月大, 正是喜歡滿地爬的時候, 每次發現新玩意兒, 就會興奮地用手往物品所在處一指, 不久, 人就已經爬到東西旁邊了。
Advertisiment
媽媽:你要什麼?媽媽幫你拿!
媽媽:給你玩!
媽媽:已經拿給你了, 為什麼還要哭?
媽媽:你要什麼?媽媽幫你拿!
媽媽:是不是這個呀?
寶寶:(搖頭)
媽媽:是這個嗎?
寶寶:嘻嘻嘻……
隨著寶寶年齡的日益增長, 他的本領越來越大, 不只會用哭聲, 還會用肢體動作來表達需求。 不過, 這時也更需要媽媽用口語方式來幫寶寶解讀,
Advertisiment
根據大人的反應與表達, 寶寶會明白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支援和接受。 與此同時, 也要讓寶寶學習需求被滿足後應報以禮貌的回饋。 由於年齡還小的寶寶不會說謝謝, 因此, 媽媽在說“謝謝”時可以加上點頭的動作, 讓寶寶將“謝謝”與點頭的動作連結起來,
Advertisiment
經常聽到父母抱怨:“明明已經幫孩子做了這麼多, 為什麼他還不滿足?”之所以出現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情形, 多半是因為寶寶並不喜歡父母的回饋方式, 比如往往還沒等孩子表達完畢, 父母就興沖沖給了寶寶自認為最好的東西。 面對這樣的回饋方式, 寶寶在小時候雖然會被迫接受, 但是長大後卻很可能愛理不理。 還有些性情急躁的寶寶, 更可能稍不順心就出現極大的情緒反應, 進而讓親子關係一再出現拉扯與對立。
刺激寶寶, 為高EQ紮根從寶寶小時候開始, 父母要學著多花一點點時間去等待, 以便更好地瞭解寶寶的哭聲和動作,確認他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再給予回應。在這個等待與瞭解的過程中,寶寶也將得到7項好處,為擁有高EQ奠定良好的基礎。
1 充分表達,展現自我
寶寶的特質不同,有的是急脾氣,有的是慢郎中,多給點時間讓寶寶練習清楚地表達,讓他覺得受到了重視,他將更願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達給父母,而不是在父母屢猜不中後乾脆放棄表達。
2 尊重他人,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禮貌回應。如果父母能耐心傾聽寶寶的需求,日後寶寶就會以父母為榜樣,學著去傾聽父母說話,讓親子溝通更加順暢,否則,將很容易出現大人說個不停、寶寶卻哭鬧不休的混亂場面。
3 建立同理心
有時父母並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的需求,如果不加解釋的話,很可能讓寶寶覺得備受打擊。所以,父母要讓寶寶明白其需求不能被滿足的原因,使寶寶在父母的陪伴下學習釋懷,這樣有助建立同理心,讓寶寶懂得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
4 從思考中漸漸獨立
每一次表達都需要經過思考,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獨立。在一次次的隨機應變中,寶寶會尋求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擁有越來越強的獨立能力。
5 培養邏輯及組織能力
如果要求被拒絕,會刺激寶寶改變表達的方法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必須歸納經驗並改進表達方式,才可能讓父母答應請求,這便鍛煉了邏輯及組織能力。不過,寶寶畢竟還小,所以不宜給予太多挫折,否則他容易因此而放棄表達。
6 良好的口語能力
如果寶寶能以哭聲與肢體語言與父母充分溝通,那麼將為良好口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在獲得了充分表達的滿足之後,寶寶將對口語學習充滿更強烈的興趣和信心。
7 減少情緒障礙
如果寶寶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並能得到父母的善意回應,那麼出現情緒障礙的幾率將更低,寶寶也不至於將情緒反應在行為上。
適度引導,放低身段在傾聽寶寶的過程中,父母還能通過觀察寶寶的表現來引導他擁有更好的表達能力。在寶寶無法清楚表達又不知如何才好時,就需要父母及時而適度的引導,通過各種表情和動作的示範,將有助寶寶更好地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請注意,在與寶寶交流時,父母應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以便與寶寶有眼神的交會,讓寶寶有平等的感覺,這樣寶寶才有更強的動力去交流。
從小說故事,培養表達力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通過親子共讀,可讓寶寶從故事中認識不同的情緒,也能累積豐富的情緒語彙,學習用適當的詞句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所以,建議父母養成每天說故事給寶寶聽的習慣,哪怕只有幾分鐘也好,不用擔心時間短,別害怕故事講不完,重點在於享受當時親子相處的過程。你將發現,親子共讀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寶寶開始有點焦躁。
媽媽想,寶寶大概要睡覺了。
寶寶想睡覺啦。來,媽媽抱抱!
寶寶的手拍著媽媽的背。
你想讓媽媽幫你拍拍背?好,媽媽拍拍。
媽媽拍拍背,寶寶好好睡。
以便更好地瞭解寶寶的哭聲和動作,確認他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再給予回應。在這個等待與瞭解的過程中,寶寶也將得到7項好處,為擁有高EQ奠定良好的基礎。1 充分表達,展現自我
寶寶的特質不同,有的是急脾氣,有的是慢郎中,多給點時間讓寶寶練習清楚地表達,讓他覺得受到了重視,他將更願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達給父母,而不是在父母屢猜不中後乾脆放棄表達。
2 尊重他人,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禮貌回應。如果父母能耐心傾聽寶寶的需求,日後寶寶就會以父母為榜樣,學著去傾聽父母說話,讓親子溝通更加順暢,否則,將很容易出現大人說個不停、寶寶卻哭鬧不休的混亂場面。
3 建立同理心
有時父母並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的需求,如果不加解釋的話,很可能讓寶寶覺得備受打擊。所以,父母要讓寶寶明白其需求不能被滿足的原因,使寶寶在父母的陪伴下學習釋懷,這樣有助建立同理心,讓寶寶懂得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
4 從思考中漸漸獨立
每一次表達都需要經過思考,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獨立。在一次次的隨機應變中,寶寶會尋求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擁有越來越強的獨立能力。
5 培養邏輯及組織能力
如果要求被拒絕,會刺激寶寶改變表達的方法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必須歸納經驗並改進表達方式,才可能讓父母答應請求,這便鍛煉了邏輯及組織能力。不過,寶寶畢竟還小,所以不宜給予太多挫折,否則他容易因此而放棄表達。
6 良好的口語能力
如果寶寶能以哭聲與肢體語言與父母充分溝通,那麼將為良好口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在獲得了充分表達的滿足之後,寶寶將對口語學習充滿更強烈的興趣和信心。
7 減少情緒障礙
如果寶寶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並能得到父母的善意回應,那麼出現情緒障礙的幾率將更低,寶寶也不至於將情緒反應在行為上。
適度引導,放低身段在傾聽寶寶的過程中,父母還能通過觀察寶寶的表現來引導他擁有更好的表達能力。在寶寶無法清楚表達又不知如何才好時,就需要父母及時而適度的引導,通過各種表情和動作的示範,將有助寶寶更好地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請注意,在與寶寶交流時,父母應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以便與寶寶有眼神的交會,讓寶寶有平等的感覺,這樣寶寶才有更強的動力去交流。
從小說故事,培養表達力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通過親子共讀,可讓寶寶從故事中認識不同的情緒,也能累積豐富的情緒語彙,學習用適當的詞句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所以,建議父母養成每天說故事給寶寶聽的習慣,哪怕只有幾分鐘也好,不用擔心時間短,別害怕故事講不完,重點在於享受當時親子相處的過程。你將發現,親子共讀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寶寶開始有點焦躁。
媽媽想,寶寶大概要睡覺了。
寶寶想睡覺啦。來,媽媽抱抱!
寶寶的手拍著媽媽的背。
你想讓媽媽幫你拍拍背?好,媽媽拍拍。
媽媽拍拍背,寶寶好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