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之後湧現出許多令人感動的場面, 日本人“臨震不亂”的自律行為給人帶來的震撼不亞於地震本身。 世人對“秩序日本”、“自律國民”表現出高度的讚歎。 讓我們從小培養寶寶的自律意識與自律習慣。
自律是影響寶寶一生的重要素質
自律就是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心理、情緒、行為和思想施加影響, 適時地調整和監控自己的能力, 這是廣大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 因為要想順利和成功地做任何事情, 幾乎都離不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是人們學習、生活、做事、工作的基本素質之一, 0~4歲寶寶是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Advertisiment
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 是寶寶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 通俗地說, 就是要求寶寶能夠克服內心強烈的欲望, 等待自己渴望的東西, 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 心理學實驗已經表明, 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現在寶寶6~12個月, 主要表現為服從家長指示和延遲滿足, 4歲則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 如果家長平時注意培養寶寶抵制當前的誘惑, 積累延遲滿足帶來的積極體驗, 會對寶寶的自律性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1960年, 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以斯坦福大學附屬幼稚園的寶寶為試驗物件,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延遲滿足法5大操作要領
★榜樣示範法
人人都想在第一時間滿足自己的願望, 但是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混亂, 所以大家必須養成排隊、輪流和等待的行為習慣, 可以說延遲滿足是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一個基本涵養。 家長可以在同伴遊戲、人際交往中培養寶寶的延遲滿足能力。 例如在社區裡蕩秋千, 已經有小朋友在那裡了, 家長就要引導寶寶明白先來後到、需要等待的規則, 讓寶寶學會克制自己、延遲滿足蕩秋千的急切心情。
Advertisiment
★積極等待法
寶寶的自律水準在某些場合容易表現得比較弱, 例如在電影院等待放映, 在飛機場候機, 在電視機前等待少兒節目, 小朋友排隊等待, 凡是涉及等待的場合都將考驗寶寶的自我控制水準, 一般情況下, 寶寶會有三種表現:一種是特別鬧, 拳打腳踢、猴蹦亂跳的;另一種是坐著發呆, 雖然不惹事, 但無所事事, 也屬於消極等待;還有一種是做一些有趣的小事情, 使自己活躍而不喧鬧, 不會感覺到等待的漫長和無聊, 這屬於積極等待。 等待的時光有時需要大人參與, 引導寶寶做些小遊戲,
Advertisiment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出現一些需要積極等待的情境, 如果家長善於把握, 就能為寶寶提供自我控制的方法與榜樣。 例如, 一位媽媽和兒子一起去車站接爸爸, 結果火車晚點一個小時, 等了一會兒, 兒子著急了, 想回家。 媽媽想了想覺得還是應該等一會兒, 於是就跟兒子一起玩遊戲。 先是玩變手遊戲, 媽媽先出“石頭”(握緊拳頭), 然後要求兒子儘快出“布”(伸開手掌), 或者相反, 熟悉遊戲規則後, 換成兒子先出手, 看媽媽是否能正確反應, 因為後出手的人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先出手的人, 卻忘記自己應該反著出手, 出錯了會感覺很有趣, 所以兒子樂此不疲地玩了20多分鐘。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媽媽在手提包裡找到幾張紙,寶寶練習折飛機,折完飛機就試飛,不知不覺就等到爸爸回來了。爸爸本來擔心妻子和兒子等待太久,卻發現他們很高興,兒子不住地跟爸爸說與媽媽玩的變手遊戲,爸爸放心了,原來妻子與兒子的等待時光是那麼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在等待的過程中先是自己不耐煩,然後面對不耐煩的寶寶變得更加不耐煩,這時候反而要求寶寶控制自己、靜靜地呆著別鬧。對於寶寶來說,消極等待是最大的折磨,家長則應該靜下心來想辦法打發無聊時光,培養寶寶學習積極等待的意識與方法,進而提高自我控制水準。
★事先計畫法
做事有計劃有助於增強寶寶理智戰勝情感的力量。例如,帶寶寶去超市,為了避免寶寶見了喜歡的食品和玩具就想買,家長可以事先與寶寶商量好,列一張購物清單,不在清單上的東西不能買,培養寶寶克制衝動、遵守約定的意識;如果寶寶看見新鮮的玩意還是不想走,家長可以承諾下次再來買,如果寶寶養成做事有計劃、有目的的好習慣,他無理取鬧、亂發脾氣的機會就會大大較少。
★公平遊戲法
“石頭剪子布”是用偶然法則來決定輸贏,因為公開、公平而讓輸家服氣並接納對方,進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生活中常常出現寶寶與家長軟磨硬泡、步步為營,為自己爭取利益與許可權的情景,例如家長說再玩10分鐘睡覺,寶寶說再玩20分鐘,為了避免以後寶寶做事總是跟家長講條件、任意磨蹭,在不傷害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與寶寶做這個遊戲,這就意味著不是寶寶說了算,也不是家長說了算,是遊戲的輸贏結果說了算,最後大家都得遵守贏家的約定。常玩類似遊戲的寶寶,會更加尊重自然法則,較有理性,不易亂發脾氣。
★運動遊戲法
良好的自律性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礎,即高級神經活動具有協調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科學的運動鍛煉能有效地促進寶寶的生理發育與成熟,活動不足、缺乏運動會延遲寶寶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對於小寶寶來說,很多運動遊戲既能吸引寶寶的興趣,也直接有助於寶寶鍛煉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木頭人遊戲:家長與寶寶一起邊走動、邊拍手、唱兒歌:“三三三,我們都是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動。”唱到最後一句的時候,保持最後一個動作不動,誰堅持的時間長,誰就贏了。 文/晏紅 編輯/劉廣球
所以兒子樂此不疲地玩了20多分鐘。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媽媽在手提包裡找到幾張紙,寶寶練習折飛機,折完飛機就試飛,不知不覺就等到爸爸回來了。爸爸本來擔心妻子和兒子等待太久,卻發現他們很高興,兒子不住地跟爸爸說與媽媽玩的變手遊戲,爸爸放心了,原來妻子與兒子的等待時光是那麼快樂。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在等待的過程中先是自己不耐煩,然後面對不耐煩的寶寶變得更加不耐煩,這時候反而要求寶寶控制自己、靜靜地呆著別鬧。對於寶寶來說,消極等待是最大的折磨,家長則應該靜下心來想辦法打發無聊時光,培養寶寶學習積極等待的意識與方法,進而提高自我控制水準。
★事先計畫法
做事有計劃有助於增強寶寶理智戰勝情感的力量。例如,帶寶寶去超市,為了避免寶寶見了喜歡的食品和玩具就想買,家長可以事先與寶寶商量好,列一張購物清單,不在清單上的東西不能買,培養寶寶克制衝動、遵守約定的意識;如果寶寶看見新鮮的玩意還是不想走,家長可以承諾下次再來買,如果寶寶養成做事有計劃、有目的的好習慣,他無理取鬧、亂發脾氣的機會就會大大較少。
★公平遊戲法
“石頭剪子布”是用偶然法則來決定輸贏,因為公開、公平而讓輸家服氣並接納對方,進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生活中常常出現寶寶與家長軟磨硬泡、步步為營,為自己爭取利益與許可權的情景,例如家長說再玩10分鐘睡覺,寶寶說再玩20分鐘,為了避免以後寶寶做事總是跟家長講條件、任意磨蹭,在不傷害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與寶寶做這個遊戲,這就意味著不是寶寶說了算,也不是家長說了算,是遊戲的輸贏結果說了算,最後大家都得遵守贏家的約定。常玩類似遊戲的寶寶,會更加尊重自然法則,較有理性,不易亂發脾氣。
★運動遊戲法
良好的自律性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礎,即高級神經活動具有協調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科學的運動鍛煉能有效地促進寶寶的生理發育與成熟,活動不足、缺乏運動會延遲寶寶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對於小寶寶來說,很多運動遊戲既能吸引寶寶的興趣,也直接有助於寶寶鍛煉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木頭人遊戲:家長與寶寶一起邊走動、邊拍手、唱兒歌:“三三三,我們都是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動。”唱到最後一句的時候,保持最後一個動作不動,誰堅持的時間長,誰就贏了。 文/晏紅 編輯/劉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