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引導孩子有“三不”,天天陽光好心情!

一·“不責怪”:不責怪自己, 成敗都能平淡面對

孩子的心態比較稚嫩, 具有強大的可塑性。 舉個例子, 孩子考得好, 會認為自己生來就聰明;考差了, 又會下意識怪出題不好, 自己運氣差。 心理學家表示, 孩子的這種行為屬於心理學範疇的“歸因”。 家長應該學會冷靜地引導孩子, 在孩子因為進步而沾沾自喜時, 學會幫孩子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 而當孩子偶遇挫折時, 也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抱怨, 簡單的擁抱或是安慰, 可以幫孩子收穫信心。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 簡單的安慰或許還不足以平復他們的情緒, 家長不妨冷靜幫助孩子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二·“不生悶氣”: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肯定不是一帆風順。 難免有遭人誤解、被人冤枉的時候。 所謂生活, 不如意者, 十之八九而已。 慢慢長大的孩子該如何面對這些負面情緒呢?在兒童心理學家看來,

Advertisiment
應對消極情緒, 最好的方式是合理表達, 最壞的就是自己生悶氣。 “生悶氣”這種做法容易形成慣性, 時間長了, 孩子甚至有可能發生自殘行為。

一個善於控制情緒的人, 並非是沒脾氣的軟柿子, 而是能夠合理表達自己情緒的人。 壓抑自己絕非是科學的做法。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宣洩口, 比如運動或者找朋友傾訴等都是恰當的方法。 同時, 父母自己不要動不動就情緒失控, 給孩子做好榜樣。

三·“不盲目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未必就那麼好

兒童心理專家堅信, 每個孩子的本質都是積極向上的。 所以, 家長要避免動不動把“別人家的孩子”拎出來跟自己家小孩比較, 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自卑而脆弱,

Advertisiment
慢慢地失去了自信。 家長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孩子是否比從前進步了, 另外, 家長在看“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 也要多思考自己的教育局限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