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 是寶寶情緒能力萌發發展的重要階段, 情緒能力發展的良好開端對寶寶的自主性、認知及社交技能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做一個合格的、有效的情緒引導者, 父母需要做到三步驟
一, 要敏感並接納寶寶的情緒需要
同樣一個場景, 敏感的父母能捕捉到寶寶內在的情感需要, 接納寶寶, 並做出合適的回應;而不敏感的父母則往往關注自身或外在的需要, 讓寶寶去遵從外在的要求, 導致寶寶情緒失控。
例如寶寶走到早教中心門口了。 她緊緊抓住媽媽的手, 往往是表明她有不安全感。 不敏感的媽媽往往會忽略或否認寶寶的情緒需要,
Advertisiment
遇到這種情況, 爸爸媽媽應該這樣做:
1.捕捉到寶寶的需要, 予以回應:推斷寶寶的情緒原因——寶寶可能有點怕生, 有點緊張;蹲下身, 抱住寶寶, 給予回應。
2.接納寶寶的情緒, 給情緒命名:“寶寶, 你有點怕怕嗎”
3.給予心理安撫:“媽媽會和你在一起的。 你看, 姐姐已經來了呢, 在穿鞋子了, 我們進去和她一起玩好嗎?老師在和我們打招呼了呢, 我們招招手吧。 ”
寶寶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對寶寶各種類型的情緒, 父母都要予以接納。 心理學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善於“閱讀”寶寶的情緒線索並及時做出反應, 寶寶就比較平和容易撫慰,
Advertisiment
寶寶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積累情緒處理的經驗。 0~3歲的寶寶正處於情緒理解和表達的萌芽期。 1~2歲的寶寶逐漸從“自我中心”中脫胎, 開始認識到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他們所面臨的情緒事件情境也越來越豐富。
早教中心為寶寶提供了同伴接觸機會。 但是由於寶寶缺乏同伴交往經驗和能力, 往往會因為爭搶玩具而帶來大量負面的情緒事件。
Advertisiment
面對寶寶因同伴衝突引發的情緒事件,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1.少干預:成人首先要以平常心處之,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不要總是試圖去干預寶寶的衝突, 讓寶寶有充分與同伴互動的機會, 在互動中達成同伴間的相互教育。
2.給予情感性的解釋:當寶寶引起他人的痛苦時, 要向寶寶解釋, 如“咪咪哭了, 他一定很痛, 你咬人是不對”, “玩具是冰冰在玩, 你搶他的玩具他不高興”。
3.示範或建議解決問題的方式:如輪流玩“冰冰玩好了我們玩”,
Advertisiment
三, 要給予寶寶良好的情緒社會參照
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對寶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的社會性參照, 可以促進寶寶探索新異情境和事物, 進一步擴大活動範圍和交往物件, 發展認知和交往能力;而不正確的社會性參照則會導致寶寶的不良行為和情緒體驗, 形成消極、懦弱的性格, 限制寶寶的探索和操作, 不利於寶寶的發展。
譬如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寶寶摔跤的情境中, 有的爸爸媽媽會擔心地大叫“哎喲”, 焦急地跑過去, 驚慌地察看寶寶有沒有摔壞了, 這種把驚慌、擔憂、心疼直接表露出來的方式傳遞給寶寶的資訊是:“摔跤是件可怕的、危險的、會讓你很疼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在日常生活中, 做一個良好的情緒社會參照者, 需要做到:
1.儘量多地使用積極的情緒表露和語言語調, 鼓勵寶寶的探索行為:如微笑地注視寶寶的活動;
2.對寶寶在探索或活動中發生的意外不要大驚小怪, 在判斷沒有大礙的情況下鼓勵寶寶繼續活動。
3.多對寶寶的積極情緒作出反映;對寶寶不適度的哭鬧行為予以忽視;同時日常遊戲時可以較多地模仿寶寶感興趣、高興、吃驚的表情, 較少模仿憤怒和悲傷的表情。
較少模仿憤怒和悲傷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