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兒生長發育中, 其他原因也會引起小兒佝僂病, 但這一類佝僂病由於對一般劑量的維生素D治療無效, 因此, 又稱為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這需要與上述由於維生素D不足引起的小兒佝僂病相鑒別, 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這是由於小兒腎臟羥化酶缺乏, 致使維生素D不能被羥化成有生物活性的形式。 這類患兒一般有家族史, 常在1歲以內發病, 臨床表現與普通的佝僂病相似, 但需要終身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D。
2.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 這類佝僂病也屬遺傳性疾病,
Advertisiment
3.遠端腎小管酸中毒。 這類病症為小兒遠端腎小管功能出現障礙導致骨骼脫鈣而出現佝僂病症狀。 同時還有嚴重骨骼畸形, 患兒身材矮小。 一般2~3歲發病, 對維生素D治療效果差。
4.腎性佝僂病。 這類病症是由小兒慢性腎病引起的腎功能障礙, 進而導致鈣磷代謝失調而發生佝僂病, 大多見於幼兒時期, 有腎臟疾病的表現, 如浮腫、蛋白尿等, 還有嚴重的佝僂病改變。 這類小兒一般生長發育遲緩, 會有侏儒一樣的矮小身材,
Advertisiment
5.肝病性佝僂病。 肝病、膽道疾患或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等), 均可影響維生素D轉變為活性維生素D, 從而引起小兒肝病性佝僂病, 治療可使用活性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