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內感染:由於細菌、病毒、真茵或原蟲等, 隨食物進入消化道, 或通過污染的用具、手、玩具傳播, 或食物腐敗、變質、細菌繁殖後的食物進入體內, 引起消化道疾病, 出現腹瀉。
1、病毒感染:在寒冷季節嬰幼兒的腹瀉約80%由病毒感染引起, 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的感染, (常發生在每年的10-12月, 又稱為秋季腹瀉), 其次有星狀和杯狀病毒,
Advertisiment
2、細菌感染:細菌引起的腹瀉以致病毒性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感染最常見, 常發生在每年的6-8月, 又稱夏季腹瀉。
(1)致腹瀉大腸桿菌:根據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不同致病毒性和發病機制, 已知菌株可分為5大組。
A、致病性大腸桿菌:它侵入人體腸道後, 粘附在腸粘膜上皮細胞, 引起腸粘膜微絨毛破壞, 皺壁萎縮變異, 粘膜充血, 水腫而致腹瀉, 可累及全腸道。
B、產毒性大腸桿菌:可粘附在小腸上皮刷狀緣, 在細胞外繁殖, 產生不耐熱腸毒素和耐熱腸毒素, 引起腹瀉。
C、侵襲性大腸桿菌:可直接侵入小腸粘膜引起炎症反應, 也可粘附和侵入結腸粘膜, 導致腸上皮細胞炎症和壞死,
Advertisiment
E、粘附一集聚性大腸桿菌:以集聚方式粘附于下段小腸和結腸粘膜致病, 不產生腸毒素, 也不引起組織損傷。
(2)空腸彎麴菌:與腸炎有關的彎麴菌有空腸型、結腸型和胎兒亞型3種。 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腸、回腸和結腸粘膜, 引起侵襲性腹瀉, 某些菌株也會產生腸毒素。
(3)耶爾森菌:除侵襲小腸、結腸粘膜外, 還可產生腸毒素, 引起侵襲性和分泌性腹瀉。 (4)真菌:致腹瀉的真菌有念珠菌、麴菌、毛黴菌, 小兒以白色念珠菌為多見。 (5)寄生蟲:常見為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Advertisiment
腸道外感染有時亦可產生腹瀉症狀, 如患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 可由於發熱、感染原釋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療, 直腸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在醫學上稱之為症狀性腹瀉。 有時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可同時感染腸道。
濫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腹瀉, 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轉運和乳糖酶水準之外, 腸道外感染時長期大量地使用廣譜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 腸道正常菌群減少, 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 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