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統計發現, 在學齡前被強迫認字的孩子, 初入小學時可能會比學齡前未認字的孩子優秀, 但到了小學二年級, 這類早認字的孩子優勢不再明顯, 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會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 但是學習態度卻比較被動, 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 到三年級後, 這類孩子的表現更不如意。 具體是如何演變的?
一年級容易開小差
因為一年級學的大部分的字,
Advertisiment
二年級遇到挫折容易氣餒
一年級時的尖子生, 容易被一年級的成績所迷惑, 以為學習就是如此簡單。 因為習慣了不認真和不重視, 到二年級會漸漸落後于其他孩子, 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壓力, 更容易氣餒。
“三年級效應”
教育界上有種說法叫“三年級效應”, 因為一二年級的重複學習, 使得孩子上課走神, 加上一二年級的基礎紮不好, 也沒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到三年級學習新知識了, 往往很難學好,
Advertisiment
智力受損
6歲前的幼兒還不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 過早地強迫孩子認字, 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 只會刻意記住了漢字的形狀和代表的事物。 就如同飲食不當引起消化不良一樣, 長期的被動吸收, 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還由於孩子的左右腦未發育完全而被迫記憶, 短時間內會表現出優勢, 但長期下來智力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