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影響寶寶創造力的因素

影響寶寶創造力的因素?創造力在各種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 更希望寶寶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 將來能在社會上嶄露頭角。 創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影響寶寶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

1、遺傳和生理因素人的大腦是創造的物質基礎, 人體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創造的生物保證, 因而正常的大腦和人體生理功能是創造的前提。 大腦是人接受和處理資訊的中心, 它主持著人體的感覺、運動、思維、情感等各種機能。 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 既左腦與右腦。
Advertisiment
當代科學研究發現, 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左腦與人的抽象思維、言語、計算、書寫和分析等能力有關, 而右腦則與具體思維、空間知覺、直覺、想像以及對複雜事物的理解和整體綜合能力聯繫更為密切。 左腦與右腦的和諧與協調作用, 有利於創造力的全面發展, 尤其是右腦的發展與創造力更是密切相關。 現在許多家長、幼稚園和學校教師大多重視對語言、數學的學習, 這種學習雖然必不可少, 但它主要鍛煉兒童左腦的功能雖然能大大促進右腦的發達。 然而僅僅使用左腦不足以應付資訊的儲備和加工。 右腦可以利用綜合、直觀的能力, 把左腦的有限資訊巧妙地儲存並加以利用, 使大腦功能大大地擴展。
Advertisiment
但是, 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動中右腦很少得到鍛煉, 因此沒能充分發揮作用。 要開發兒童的創造力, 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兒童右腦功能的鍛煉。 2、環境與教育因素這主要包括家庭、幼稚園、學校、社會等方面。 創造力是在教育訓練下發展起來的, 而環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閒視之。 心理學研究表明, 創造力高的孩子與創造力低的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是不同的, 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獨立自由和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在父母採取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 創造力和獨立性普遍較高, 而在專制型、支配型、嬌寵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則依賴性強, 情緒多變, 幼稚而缺乏創新精神。 可見, 父母本身的修養和孩子的教養方法影響著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Advertisiment
父母對孩子的創造力有關鍵性的影響。 孩子的創造力需要從細微處精心誘發。 家長的態度, 直接關係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創造性發展的方向。 一般來說, 創造型兒童的家庭都採取民主型的培養方法, 對孩子引導而不包辦、鼓勵而不強制、培養自立而不放任自流。 但是, 由於家長的職責是要照顧和培養孩子, 所以對於孩子創造力問題, 容易出現很多不當的態度和作法。 最常見的就是在家長的保護之下孩子失去了發揮創造力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是一頂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規的工作。 它往往在時間上、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會給家長增加負擔, 何況現在家長似乎人人都很忙,
Advertisiment
哪有那麼多耐心和時間來對付孩子呢?與其事事都要鼓勵孩子自己去體會發現, 不如將正確的結果告訴孩子並要求記住來得簡便。 持這種態度的家長, 需要冷靜地反思一下, 應明確這種做法是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的。 一般來說, 才能出眾、事業成功的家長往往在培養孩子方面表現得聰明過度, 抑制孩子創造力的發揮。 一個優秀運動員未必就是一個好教練, 同樣, 很多才智過人、成功感強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長卻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孩子。 才能出眾的父親和聰明的好勝的母親為什麼反而培養不出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呢?

首先, 這類父母對子女的指導往往是命令式的, 很專制。 父母與子女好像是上級對下級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常用“這樣做”、“那不行”的口氣教育孩子, 只要求子女服從家長, 幾乎沒有對話和商量的餘地。 久而久之。 子女或者放棄自己的判斷而對父母百依百順, 或者固執已見與父母作對, 父母與子女處於對抗不和的氛圍中。 其次, 這類家長只依據自己的意見制訂行為標準, 並對子女提出同樣的要求, 如“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 ”等, 如果孩子不能達到要求, 就會陷於不安, 這樣就會導致有些孩子被迫屈從, 有些孩子則故意背道而馳。 第三, 這類家長對待子女的行為所抱的態度不高明。 他們只注意行為的結果而不注意行動的過程。 孩子完成了一件事, 他們固然高興, 但當孩子經過多方探索嘗試而未能成功時, 他們卻無視孩子已經付出的努力而表現出失望。 他們這種認為“這孩子不行”的態度會使孩子放棄探索的努力,養成不按自己的方向思考的習慣。另外,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往往也妨礙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有些父母對孩子關心備至,孩子的舉手投足他們都非常注意,如果孩子要脫衣或穿鞋,他們馬上伸手代勞,並且不停地嘮叨:“慢點,別弄髒了。”孩子在行動之前,父母早已能夠預測他想幹什麼,這樣的父母以自己的細心和敏捷為孩子費盡心血,到頭來卻事與願違,子女往往不能獨立,不得不依賴成人照顧。這樣的孩子,即使在智力上暫時優秀,但是由於動作體驗方面受到限制,不能獨立地行動,以後的智力發展有可能會受到很大局限,同時也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溺愛孩子的父母有時也承認自己對子女保護過多,他們說:“孩子還小,以後再來吧!”,似乎不願意改變自己過分保護的方式,好像父母包辦了孩子的衣食小事,孩子可能留著精力幹大事。其實,孩子連自主自立都不能做到,還有什麼創造力,還談什麼幹大事呢?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不利於培養創造力的,這是因為:

第一,所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指用非常規方式來解決常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任何時候都處於父母保護照顧下的孩子,一遇到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只能束手無策了。第二,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陷於欲求不滿,即不能忍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他不能積極巧妙地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創造性正是要求在達到目標、滿足需要之前能忍耐不滿、巧妙地設法迂回,以求獲得推遲的滿足。因此,家長無論多麼愛孩子,也不能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訴苦說:“這孩子什麼也不會。”其實,這些父母是感到孩子自己行動奪去了父母本人想做事的機會,雖然口頭上責備孩子,但動作上卻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連孩子自己想做的事也搶著去做。這樣一來,孩子也認為自己不會做事而縮手縮腳,他們沒有機會鍛煉思考能力和做事技能,更不能養成克服困難的習慣。最後,學校對孩子創造力的影響並不亞於家庭。有研究發現,那些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的教師,都具有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允許自由發揮,不搞權威獨斷的特點。3、孩子自身人格特點許多人格特點如恒心、信心、勤奮等本身就是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表現為富有責任心、勤奮、熱情、敢於想像、不依賴人、好奇心強、愛自己學習、喜歡嘗試困難工作、富於冒險精神、能自我觀察、興趣廣泛、有獨立性、愛思考、不盲從,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幽默感等等人格特點。 他們這種認為“這孩子不行”的態度會使孩子放棄探索的努力,養成不按自己的方向思考的習慣。另外,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往往也妨礙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有些父母對孩子關心備至,孩子的舉手投足他們都非常注意,如果孩子要脫衣或穿鞋,他們馬上伸手代勞,並且不停地嘮叨:“慢點,別弄髒了。”孩子在行動之前,父母早已能夠預測他想幹什麼,這樣的父母以自己的細心和敏捷為孩子費盡心血,到頭來卻事與願違,子女往往不能獨立,不得不依賴成人照顧。這樣的孩子,即使在智力上暫時優秀,但是由於動作體驗方面受到限制,不能獨立地行動,以後的智力發展有可能會受到很大局限,同時也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溺愛孩子的父母有時也承認自己對子女保護過多,他們說:“孩子還小,以後再來吧!”,似乎不願意改變自己過分保護的方式,好像父母包辦了孩子的衣食小事,孩子可能留著精力幹大事。其實,孩子連自主自立都不能做到,還有什麼創造力,還談什麼幹大事呢?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不利於培養創造力的,這是因為:

第一,所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指用非常規方式來解決常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任何時候都處於父母保護照顧下的孩子,一遇到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只能束手無策了。第二,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陷於欲求不滿,即不能忍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他不能積極巧妙地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創造性正是要求在達到目標、滿足需要之前能忍耐不滿、巧妙地設法迂回,以求獲得推遲的滿足。因此,家長無論多麼愛孩子,也不能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訴苦說:“這孩子什麼也不會。”其實,這些父母是感到孩子自己行動奪去了父母本人想做事的機會,雖然口頭上責備孩子,但動作上卻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連孩子自己想做的事也搶著去做。這樣一來,孩子也認為自己不會做事而縮手縮腳,他們沒有機會鍛煉思考能力和做事技能,更不能養成克服困難的習慣。最後,學校對孩子創造力的影響並不亞於家庭。有研究發現,那些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的教師,都具有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允許自由發揮,不搞權威獨斷的特點。3、孩子自身人格特點許多人格特點如恒心、信心、勤奮等本身就是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表現為富有責任心、勤奮、熱情、敢於想像、不依賴人、好奇心強、愛自己學習、喜歡嘗試困難工作、富於冒險精神、能自我觀察、興趣廣泛、有獨立性、愛思考、不盲從,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幽默感等等人格特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