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時期的, 饑荒這個大環境已經通過對基因的一些修飾, 影響了基因的表達, 讓經歷饑荒的寶寶或青少年成年後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大為增加。
准媽媽若是營養不良, 可能會造成低體重兒的出生。 而低體重兒易患多種疾病, 除了心血管風險增加外, 可能會將腎臟疾病的發病年齡提前到14歲。 相反, 巨大兒和肥胖兒增多, 也同樣為以後的疾病埋下風險。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胎兒時期的外界環境影響了個體的基因表達。
Advertisiment
胎兒時期作為身體發育的高峰期, 各個系統均在逐漸成形。 身體為了更好地適應出生後需要應對的環境, 會以表觀遺傳的方式對各部分的功能、結構做出調整。 這些變化影響了成年後的生理和代謝情況, 提高了這些個體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
低體重兒易患多種疾病
有一種孩子, 在子宮內長不起來, 我們叫做胎兒宮內生長受限。 由於在宮內不能實現他的遺傳生長能力, 這種新生兒表現出來的就是低體重。 一般來說,
Advertisiment
過去, 大家對這種低體重兒認識不足, 老百姓通常認為, 如果孩子生下來沒有畸形, 僅僅是長得比較瘦小, 那麼養養就胖了。 但後來研究發現, 這類孩子會出現一個“追趕生長”, 會有一段時間長得特別的快, 這類孩子容易出現肥胖, 成年後還容易出現將軍肚、“三高”等代謝綜合征。
低體重兒出現尿毒癥, 是因為胎兒在形成腎臟的過程當中, 腎臟細胞的增殖和凋亡是平行的, 有一段時間以生長為主, 一段時間以凋亡為主, 但是總體上應是保持平衡。 但是如果細胞的凋亡占了優勢, 生成的少, 死亡的多, 腎臟單位就會減少。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原因, 與胎兒無法獲得足夠營養、宮內生長受限有關。
Advertisiment
防心血管疾病要從娃娃抓起
多數人認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 可是病根卻是在青少年時期就埋下的。
現在在城市裡面, 生出低體重兒不算太多, 倒是巨大兒出生率越來越高, 令人擔憂。 很多時候, 肥胖和缺乏運動, 這些危險因素的根源來源於從青少年的不良生活習慣。 這些超重肥胖的兒童, 而且不再加強干預, 會在還未成年就埋下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禍根。
所以應當強調初級預防, 主要目標人群便是青少年, 主要措施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