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依戀的現象及原因分析
彤彤已經上三年級了, 可是還喜歡和姐姐待在一起, 做什麼事情都讓姐姐陪, 還愛在媽媽身上滾來滾去;他做什麼事都先考慮是不是“危險”, 如果他認為做什麼事有“危險”, 無論爸爸媽媽怎樣說“彤彤很勇敢, 肯定可以做好的!”他也不敢、不肯, 並找種種理由辯解。 在學校裡, 老師說他“學習不努力、不刻苦”。 “對什麼都無所謂。 ”彤彤媽經常把自己奮鬥的經歷跟他講,
Advertisiment
彤彤媽發現, 彤彤對自然科學內容的書很感興趣, 反復看上多次也不厭煩, 並能隨口說出其中的一些道理, 這說明他確有潛力, 有能力學得更好。 逃避、退縮、膽怯和不負責任的情緒、行為表現, 更多是在面對學業問題, 或者被要求進行新的、或不感興趣的嘗試和練習時才出現。
Advertisiment
依戀有三個區別於其他親密關係的條件:
(1)把依戀對象作為尋求和保持親近的目標;
(2)在遇到壓力和困難時, 容易向物件尋求保護和支援;
(3)在探索外部世界時, 將依戀對象作為安全的靠山。 彤彤面對陌生情境和任務時表現出退縮, 而他對媽媽、姐姐表現出的很高的熱情。 對彤彤這種依戀的孩子, 如果指望用說理、鼓勵、激勵甚至威脅、懲罰的方法讓他積極、勇敢起來,
Advertisiment
依戀型兒童的四條教育方法
首先, 要根據兒童的表現, 擬定勇氣教育的方法。 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勇氣的過程中, 經常感到在教育中會有某些不協調。 怎麼辦呢?參照依戀關係的三個獨特處, 家長們應該觀察、比較孩子在情感、行為上的親疏, 明確孩子都依戀、傾向哪些物件, 進而根據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疏密、情感遠近、褒貶多少等角度相對客觀地“觀看”自己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 著重從家教的價值取向、教養方式等方面認清自家家教過程中存在的教育問題。 如,
Advertisiment
其次, 多給孩子表達各種感受的機會, 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從表面看, 勇氣是人表現出的一定外顯行為, 也是孩子內心深處對自己認識的一種反映。 8歲至10歲這一階段的孩子, 大多數人已經能通過媽媽、爸爸、姐姐等親人的觀點和評價認識自己, 但是媽媽、爸爸、姐姐等親人對他們所說的"肯定能行"等關於勇氣方面的類似評價, 並不能使他們馬上就樹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外界的評價和自我的感覺還沒有完全融合為一體, 所以, 有正面的評價和誇獎, 但像彤彤這樣的孩子, 在情緒和行為上仍表現出一定的迷茫和退縮行為。
Advertisiment
第三, 家庭中的各種教育力量要一致、均衡。 研究表明, 教育依戀型兒童, 不在於教育時間的長短, 重要的是父母要表現出平等的品質, 要注重與孩子的交往過程。 也就是說,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與機會應該一致、相等, 不能以母親為主或者以父親為主。 讓孩子感到父母都是他的可以依賴信任的物件。 這提醒我們, 應加強孩子父親的教育力量, 隨著彤彤年齡的增長, 彤彤爸爸要多參與彤彤的教育活動, 更多地從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學業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引導, 拓展彤彤的精神世界, 幫助彤彤從更廣泛和深層的精神世界中尋求勇氣的源泉和動力。
第四,化解消極情緒,增進情感溝通,尋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像彤彤一樣大的學齡兒童而言,應該重視他們對挫折、失敗等消極情緒的表達,並且積極幫助他們化解這些消極的情緒體驗,鼓勵他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優點和長處讓他們感到雖然面對的任務和情況雖然複雜多變,但自己仍然有做的很好的方面,家人仍然理解自己經歷的困難和挫折,自己在解決任務中,能力能夠不斷增長。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在面對可能遭受挫折或需要自己努力的任務時,勇氣會越來越強。隨著參與活動的增多,他們會對自己逐漸形成比較全面和客觀的認識,逐漸悅納自己,挑戰自己,進而不知不覺中擺脫膽怯、變得積極主動和勇敢起來。
(實習編輯:朱清銀)
第四,化解消極情緒,增進情感溝通,尋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像彤彤一樣大的學齡兒童而言,應該重視他們對挫折、失敗等消極情緒的表達,並且積極幫助他們化解這些消極的情緒體驗,鼓勵他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優點和長處讓他們感到雖然面對的任務和情況雖然複雜多變,但自己仍然有做的很好的方面,家人仍然理解自己經歷的困難和挫折,自己在解決任務中,能力能夠不斷增長。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在面對可能遭受挫折或需要自己努力的任務時,勇氣會越來越強。隨著參與活動的增多,他們會對自己逐漸形成比較全面和客觀的認識,逐漸悅納自己,挑戰自己,進而不知不覺中擺脫膽怯、變得積極主動和勇敢起來。
(實習編輯:朱清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