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兒子吃藥感悟親子關係

兒子病了, 要吃一種很苦的藥。 我把藥掰成小塊, 讓他用水沖吞下去。 一大杯水下肚了, 藥還是無法通過喉嚨, 總被他吐出來, 說是“太苦了!”後來把藥研碎, 拌很多糖, 他抿一小口喝一大口水, 勉強吃去了一些。 但剩下的一大半, 不管如何勸說、鼓勵或威脅都吃不下去, 總說“太苦了!”

終於失去了耐性, 打了他, 氣鼓鼓地把自己關在房中, 覺得真失敗。 這麼嬌氣的小孩, 這麼怕苦怕難, 雖然聰明, 但能成什麼事?

房外外公和外婆再接再厲, 繼續勸兒子吃藥。 過了一會, 兒子很興奮地跑來說:“吃下去啦!就把藥放在一杯水裡溶了,

Advertisiment
我就喝下去了, 一點味道都沒有。 ”

我緊緊抱著他, 意識到自己又一次“以成人之心度小兒之腹”了, 過分要求他了。

記起一個育兒雜誌上說, 兒童舌上的味蕾比成年人的更多, 更靈敏, 分佈更廣。 所以孩子對味道特別敏感, 我們成年人覺得一般苦的藥, 對他來說真的是“太苦了”。 而稀釋之後, 苦味降低在他能承受的範圍之內, 雖然量大了, 反而喝下去了。

我甚至記起自己一年級的時候, 咽不下藥, 惹父母都發了火。 那時候的我比四歲的兒子可大多了。

至於什麼“吃苦耐勞”等稟性, 也是成年後經過多次失敗, 懂得了許多困難無處可逃, 才逐漸成了自覺的修行。 現在指望一個四歲的孩子天生具備這種品質, 確實有點操之過急。

Advertisiment
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孩子都會有生理的和心理的特徵和局限性, 如果期待兒童有超出他們能力之上的表現, 結果只能是引起大人小孩雙方的挫敗感, 對兒童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培養都不利。

如此想來, 我應感謝兒子堅持了自己的感受, 沒有因為家長的威懾力而勉強自己, 而是用一種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完成了任務, 也許這種稟性將有助於他在其他事情上堅持自己的道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