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嬰兒“咿咿呀呀”到孩子“自言自語”,中間發生了什麼?

6歲以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 寶寶在每個不同的語言敏感期, 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寶寶“說話”的那些“怪事兒”。

咿咿呀呀的“嬰語”

很多家長認為0~8個月的孩子還不能說話, 對孩子說話也是對牛彈琴, 只要讓他吃好睡好就行了。 其實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

嬰兒期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 但已經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和語言了。 嬰兒大腦的學習潛力十分強大, 但只有受到語言環境的刺激, 語言機制才能夠被激發, 嬰兒天生的敏感性讓他們能夠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語言資訊,

Advertisiment
進而不斷積累沉澱, 為將來開口說話做準備。

讓寶寶的語言獲得良好發展, 並不需要你做特別多的事情, 只需每天拿出幾十分鐘的時間, 認認真真地和寶寶“對話”, 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與寶寶“對話”

1.“對話”可以在日常的餵養中進行, 也可通過和寶寶一起玩遊戲來完成, 能把動作和語言聯繫起來會更好。

2.爸爸媽媽可以指出不同的物品, 要清晰緩慢地對孩子說“這是XX”“那是XX”, 讓他感覺、讓他看、讓他聽;也可以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 比如對他說“寶寶在搖小鈴鐺”“媽媽正給你換尿布呢”等等。 3.還可以讓寶寶在情景中理解語言, 你也會養成和寶寶說話的好習慣。 逐漸地, 寶寶就會發出應答似的聲音來和你“交談”,

Advertisiment
這更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

喜歡反復說一個詞

寶寶剛開始開口說話, 一般只能學著說“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等簡單疊聲詞。 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話”, 寶寶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某個詞語的讀音, 出於天性驅使嘗試著發音, 模仿大人說出一個一模一樣的詞語, 他可能並不瞭解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和用法。

可是突然有一天, 寶寶發現自己說出一個詞語能夠引起大人的反應, 他就會驚喜不已, 他會像做實驗一樣反復地說這個詞, 來驗證自己的猜測。 比如, 喊出“奶奶”這個詞, 那個喜歡抱她親她的老太太就會出現在自己面前, 再喊、再出現, 於是“奶奶”和奶奶本人就被聯繫起來。 一個詞竟然可以與一個事物配對,

Advertisiment
這對寶寶來說是個驚人的發現。 於是, 寶寶就開始有意無意地重複這種配對練習。 一邊發現語言的奧秘, 一邊享受語言帶給他的關注度, 正式開啟了孩子語言智慧發展的大門。

與寶寶“學習詞語”

1.這個階段的寶寶學習詞語的能力很強, 家長不能單純地滿足於被喊“爸爸”“媽媽”的幸福, 應該抓住時機, 向寶寶介紹更多的詞語和物品, 讓他的“配合練習”更豐富。 這也會為寶寶下一步說句子做準備。

2.家長絕對不要小看詞語的學習, 當寶寶能夠將詞語和物品做配對後, 他就會轉入以詞代句的過渡性階段, 他會用一個名詞代表他想說的一個句子, 比如:用“鞋子”這個詞代表“我要穿鞋子”這句話, 這時家長要鼓勵寶寶說出自己的需求,

Advertisiment
促使寶寶使用詞語, 並且激發他學句子的欲望。

當此時你發現寶寶一遍一遍地喊“媽媽”折騰你時, 不要感覺厭煩, 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 這時你及時給予回應, 就能幫助他更快地學習使用語言。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 說出的話缺乏回應, 他的語言發育就會比同齡的孩子滯後。

“鸚鵡學舌”, 模仿他人的話

2歲左右, 寶寶的詞彙量達到一定程度, 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增強, 明白一句話可以代表一個意思, 這時他已經不滿足於詞語的重複, 轉而進入對句子的爆發式學習階段。 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別人說的話。

不過,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 認為寶寶的一遍遍重複別人的話是調皮、沒禮貌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容易被寶寶惹惱並被其大聲呵斥。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無限的愛和自由, 家長應該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多一些寬容和耐心, 用溫柔平靜的心態看待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

這樣, 你就會驚喜地發現, 寶寶天生就有學習語言的潛能, 這種神奇的力量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得非常明顯——大人說一句很長很複雜的句子, 寶寶能夠一字不漏地重複出來;大人說話時的語氣、聲調、表情, 寶寶能夠模仿得惟妙惟肖。 你會驚喜地發現, 寶寶簡直跟一個天才小演員一樣。 這種模仿遊戲會隨時發生, 寶寶也會享受說句子的成就感。

與寶寶“說句子”

1.日常生活中, 若發現孩子愛說話的時候,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 適當增加句子的難度讓他模仿,如用一些長句、複合句與孩子說話,或者一個意思用多種方法來表達,也可以由一個詞語引出一個話題,讓孩子體驗不同語言樂趣。

2.比如,吃蘋果的時候,對寶寶說:“你要吃蘋果嗎?”“有紅色的蘋果,還有黃色的蘋果,你要吃哪一種?”“只有把小手洗乾淨才能吃蘋果哦。”經常進行這種對話,目的不是得到寶寶的答案,而是給寶寶提供更豐富的語言環境。

樂此不疲地“罵人”

3歲左右的寶寶,原本乖巧可愛,忽然喜歡罵人了,而且一不高興,就把“死”掛在嘴邊上,動不動就要“打死你”,讓家長氣憤不已。這其實是孩子進入語言學習的“詛咒期”的表現,也是孩子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關鍵時期。

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會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會有不同的效果,也會發現有些特定的詞語會有意想不到的威力,會激起別人強烈的反應,比如罵人的話。其實孩子並不懂得這些罵人話的真正含義,只是對對方的反應感興趣,並樂此不疲地嘗試。

另外,此時的孩子也正處於逆反階段,越是不讓做的事越要做,越是不讓說的話越是要說。這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什麼經常語出驚人的原因。

與寶寶“正確運用語言”

1.對於詛咒期的孩子,家長的首要任務不是阻止他罵人,而是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即對他們“粗暴”的表達不聞不問,或表現出這樣做一點也不好玩的意思,並教孩子正確運用語言。

2.孩子在進入“詛咒期”的同時,也進入“甜言蜜語”階段,“媽媽,你做的飯菜真好吃”“爸爸,你真棒啊”等愛和喜歡之類的話也總是掛在嘴邊。知道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當孩子對家長說出“狠話”的時候,家長大可一笑置之,和他一起快樂地走過這段必經的路程吧。

一般情況下,孩子只在“詛咒敏感期”才會有足夠興趣去“粗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成年人反應過激,或者讓他們感到,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從中受益,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無意識的習慣,延伸下去。

愛上“自言自語”

看到寶寶自言自語,有的家長擔心了,寶寶是不是太孤獨了,還是自閉症的前兆呢?其實,家長們不用擔心,喜歡自說自話的寶寶想像力是豐富的,如果你能走進他的內心,你一定會感到十分驚訝。

平時我們用於交流的是外部語言,而腦子裡思考的是內部語言,3~6歲是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轉化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裡想什麼都會講出來,一個人的時候會自己講給自己聽。有時他會問自己:“為什麼呢?”然後又對自己說:“因為媽媽會生氣的。”他還會自己編故事,自己給自己分派遊戲中的角色。

自言自語和情緒、性格無關,每個寶寶都要經歷這一過程。通過自言自語,你可以瞭解他的小腦袋裡正在想些什麼。可以說,這時候的寶寶是完全透明的,一眼就能看個清楚。

有時,寶寶自言自語是在同幻想中的朋友講話。許多寶寶都有想像出來的好朋友,可以是一隻熊,也可以是一個布娃娃,寶寶經常同它說話。為什麼有這種情況?首先,寶寶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以事物都會講話;其次,這位“好朋友”很乖,從不和寶寶發生矛盾,而且還很忠誠。

與寶寶“對話”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寶寶多出來一位看不見的“好朋友”,怎麼辦?最好參與進來。請寶寶介紹你們互相認識,假裝與這位元朋友交談,這樣寶寶會很高興,你不僅沒笑話他,反而和他在一起。這個好朋友對父母其實也有用,寶寶常常會將自己的願望與不滿告訴好朋友,於是,從他們的“對話”當中,你可以瞭解寶寶的內心想法。

那麼,要不要糾正寶寶的自言自語呢?不必。等寶寶長大後,這種行為自然便會消失。如果家長嫌寶寶太囉嗦,強行制止寶寶的自言自語,會使寶寶的語言發展受到阻礙,甚至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適當增加句子的難度讓他模仿,如用一些長句、複合句與孩子說話,或者一個意思用多種方法來表達,也可以由一個詞語引出一個話題,讓孩子體驗不同語言樂趣。

2.比如,吃蘋果的時候,對寶寶說:“你要吃蘋果嗎?”“有紅色的蘋果,還有黃色的蘋果,你要吃哪一種?”“只有把小手洗乾淨才能吃蘋果哦。”經常進行這種對話,目的不是得到寶寶的答案,而是給寶寶提供更豐富的語言環境。

樂此不疲地“罵人”

3歲左右的寶寶,原本乖巧可愛,忽然喜歡罵人了,而且一不高興,就把“死”掛在嘴邊上,動不動就要“打死你”,讓家長氣憤不已。這其實是孩子進入語言學習的“詛咒期”的表現,也是孩子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關鍵時期。

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會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會有不同的效果,也會發現有些特定的詞語會有意想不到的威力,會激起別人強烈的反應,比如罵人的話。其實孩子並不懂得這些罵人話的真正含義,只是對對方的反應感興趣,並樂此不疲地嘗試。

另外,此時的孩子也正處於逆反階段,越是不讓做的事越要做,越是不讓說的話越是要說。這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什麼經常語出驚人的原因。

與寶寶“正確運用語言”

1.對於詛咒期的孩子,家長的首要任務不是阻止他罵人,而是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即對他們“粗暴”的表達不聞不問,或表現出這樣做一點也不好玩的意思,並教孩子正確運用語言。

2.孩子在進入“詛咒期”的同時,也進入“甜言蜜語”階段,“媽媽,你做的飯菜真好吃”“爸爸,你真棒啊”等愛和喜歡之類的話也總是掛在嘴邊。知道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當孩子對家長說出“狠話”的時候,家長大可一笑置之,和他一起快樂地走過這段必經的路程吧。

一般情況下,孩子只在“詛咒敏感期”才會有足夠興趣去“粗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成年人反應過激,或者讓他們感到,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從中受益,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無意識的習慣,延伸下去。

愛上“自言自語”

看到寶寶自言自語,有的家長擔心了,寶寶是不是太孤獨了,還是自閉症的前兆呢?其實,家長們不用擔心,喜歡自說自話的寶寶想像力是豐富的,如果你能走進他的內心,你一定會感到十分驚訝。

平時我們用於交流的是外部語言,而腦子裡思考的是內部語言,3~6歲是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轉化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裡想什麼都會講出來,一個人的時候會自己講給自己聽。有時他會問自己:“為什麼呢?”然後又對自己說:“因為媽媽會生氣的。”他還會自己編故事,自己給自己分派遊戲中的角色。

自言自語和情緒、性格無關,每個寶寶都要經歷這一過程。通過自言自語,你可以瞭解他的小腦袋裡正在想些什麼。可以說,這時候的寶寶是完全透明的,一眼就能看個清楚。

有時,寶寶自言自語是在同幻想中的朋友講話。許多寶寶都有想像出來的好朋友,可以是一隻熊,也可以是一個布娃娃,寶寶經常同它說話。為什麼有這種情況?首先,寶寶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以事物都會講話;其次,這位“好朋友”很乖,從不和寶寶發生矛盾,而且還很忠誠。

與寶寶“對話”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寶寶多出來一位看不見的“好朋友”,怎麼辦?最好參與進來。請寶寶介紹你們互相認識,假裝與這位元朋友交談,這樣寶寶會很高興,你不僅沒笑話他,反而和他在一起。這個好朋友對父母其實也有用,寶寶常常會將自己的願望與不滿告訴好朋友,於是,從他們的“對話”當中,你可以瞭解寶寶的內心想法。

那麼,要不要糾正寶寶的自言自語呢?不必。等寶寶長大後,這種行為自然便會消失。如果家長嫌寶寶太囉嗦,強行制止寶寶的自言自語,會使寶寶的語言發展受到阻礙,甚至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