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孩子的待人接物方式看父母

孩子日常待人接物和語言的表達直接表現著家庭素養, 更能體現出父母給予的禮儀教育程度。 所以在大人們注重禮儀的同時, 寶寶也不能忽略, 平常不僅要在道理上說服孩子, 還要用實際的行動去給孩子正確的示範, 引導孩子。

第一課:公共場合, 孩子自尊要顧及

情境:媽媽帶著女兒坐電梯, 女兒因頑皮亂按樓層鍵, 最後還想按報警按鈕。 媽媽臉色一變, 抓住女兒的手臂大聲呵斥, “做什麼呢?別亂動, 手放好!懂點兒禮貌!”

思考:父母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禮貌行為, 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事。 但是, 父母自己所說的話是否禮貌呢?父母所用的方式是否粗暴了呢?以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Advertisiment
其效果只怕適得其反; 孩子在公共場合犯了錯, 父母想通過迅速糾正孩子的錯誤來給孩子以深刻印象。 雖然他們的本意和想法是好的, 這方法卻使孩子與旁觀者更加尷尬。

爸媽可以這麼做:

1.將孩子叫到一邊, 悄悄地糾正他的錯誤。 以教導而不是申斥的口吻告訴他錯在哪裡, 這種做法要文雅得多。  

2. 可以嘗試一下改用孩子所喜歡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我願意聽你說”或是先指出孩子的言行有何不當之處, 然後再告訴孩子怎麼做。 也可以態度堅決地提醒孩子, “你知道讓別人看見你嘴裡的食物是很不禮貌的, 請閉著嘴咀咽食物。 ”

3. 事先提醒和教育孩子。

Advertisiment
在參加社會活動前, 簡單扼要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你甚至可以與孩子預先簡單地演示一遍該怎麼做, 這樣孩子和你都會清楚地知道到時該怎麼辦。

第二課:不讓禮貌成為“面子功夫”

情景:有人來家中做客, 父母迫切地想讓孩子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孩子卻依舊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兒, 甚至一扭頭跑回房間, 留下尷尬的父母。 走親訪友, 大人圍繞著孩子, 你一句我一句非常熱情。 可是孩子卻不愛搭理人。 父母三申五令之下, 孩子終於開了口, 卻只是馬馬虎虎敷衍一下而已。 很多父母為此束手無策, 不知怎麼辦才好?

思考: 當有外人在時, 家長們往往十分在意孩子的表現, 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

Advertisiment
往往會失望地為孩子定下沒有禮貌、不懂事的評語。 孰知這樣的行為, 恰恰是不禮貌的方式, 更是語言暴力的體現!

這種粗魯的方式對孩子的傷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需求;

三、讓孩子產生罪惡感, 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

爸媽可以這麼做:

1. 角色扮演遊戲

孩子的理解力有限, 學習能力也有限。 所以, 遊戲成了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上演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比如扮演醫生和病人, 超市店員和顧客, 老師和學生等。

值得注意的是, 不要總讓孩子扮演必須講禮貌的角色, 有時也可以讓孩子扮演被禮貌對待的那一方, 比如讓孩子扮演顧客,

Advertisiment
媽媽扮演店員, 通過這樣的角色互換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

2. 身教更比言傳好

有的父母在催促孩子打招呼時, 自己卻不先向別人問好, 分別時再三地讓孩子說拜拜, 自己卻忘了說再見。 研究表明, 六個月大的寶寶便開始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 並且有意無意地模仿。 所以父母自身的影響力往往更重要。

3. 禮貌非“面子功夫”

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 無論是在家人面前, 還是在外人面前, 都應該將禮儀進行到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