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寶寶微動作看穿他的喜怒哀樂

寶寶 在學說話前表達需求的時候用哭的方式, 即使是寶寶在學話階段, 也尚未足夠的溝通表達能力, 無法順利傳遞資訊, 讓寶爸寶媽在喜悅之餘, 多了幾分照顧不周的擔憂。 好在寶寶會通過表情和手勢變化來表達他們的意思, 懂得一些寶寶常會出現的肢體語言, 寶寶不說, 寶媽也知道孩子要什麼了。


愛理不理——我想睡覺了

玩著玩著, 寶寶的眼光變得發散, 不像剛才開始那麼目光靈活而有神了, 對於外界的的反應也不再專注, 還時不時的打哈欠, 頭轉到一邊不太理采媽媽, 這就表示他困了。 這時,

Advertisiment
就不要再逗孩子玩耍了。 只要給他創造一個安靜而舒適的睡眠環境就好。


癟嘴——不爽了

孩子癟起小嘴, 好象受了委屈, 這很可能是要開哭的先兆。 當父母有經驗後就會知道孩子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要求, 至於孩子肚子餓了要吃奶, 或尿布濕了要人換, 或寂寞了要人逗, 就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嘍。


懶洋洋——我吃飽了

媽媽最怕寶寶餓著, 但過量餵食顯然也不是好事。 怎麼才能判斷寶寶已經吃飽了呢?其實也很簡單。 當寶寶把乳☆禁☆頭或奶瓶推開, 將頭轉一邊, 並且一副四肢鬆弛的模樣, 多半就已經吃飽了, 媽媽就不要再勉強人家吃東西了。


吮吸——我餓了

餵食一段時間以後, 寶寶的小臉再次轉向媽媽, 小手抓住媽媽不放。 當你用手指一碰他的面頰或嘴角,

Advertisiment
他便馬上把頭轉向你, 張開小嘴做出急急忙忙尋找食物的樣子, 嘴裡還做著吸吮的動作, 這就說明孩子又餓了。 趕急給寶寶喂吃的吧!


喊叫——我煩了

不到1歲大的寶寶, 在嘈雜的環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擾, 但苦於口不能言, 只好用尖叫、大哭大鬧表達自己的煩惱。 大人可以帶孩子去安靜的地方散步, 或是給點好吃好玩的東西讓孩子安靜下來。 同時, 大人也要做個好榜樣, 再怎麼煩惱和生氣也不要在家裡大生說話或是喧嘩吵鬧, 寶寶的學習能力可是驚人的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