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 把書當作珍貴的禮物送給孩子。 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 讓孩子自已挑選喜歡的書, 並幫助他建立個人圖書館, 告訴他書籍真的是好禮物。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非常喜歡收到書做為禮物!書帶著我們進行偉大的探險。 "
一、從嬰幼兒就帶孩子上圖書館
孩子的閱讀習慣應該從小培養,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到他們逛逛圖書館, 對激發幼兒的興趣很有益處,
Advertisiment
二、為喜歡的作者過生日
孩子的很多習慣都來源於父母, 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文化素質都影響著孩子, 家長愛書、愛讀書, 孩子在其耳濡目染下必定也會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 為你喜歡的作者過一個生日, 在生日晚會上向孩子講述他的博學多才, 他成才的坎坷經歷, 讓知識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
三、在固定的時間送書給孩子
孩子的生日禮物、新年禮物、有所進步的時候, 不要送一些玩具禮物之類的物品, 一本好書既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 又可以培養閱讀習慣值得朋友們借鑒一下。
四、將閱讀化為戲劇表演
這點比較適合於幼稚園的教學當中,
Advertisiment
最後一種是角色活動型, 這時故事中的人物、動作可以讓幼兒自由發揮, 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這三種方法在戲劇表演時可以自由結合也可以分別使用, 無論怎樣運用, 相信幼兒的閱讀興趣一定會大大提高。
五、把喜歡的材料編成一本書
如果您的孩子喜歡童話或詩歌, 那麼你在閱讀報紙或雜誌的時候應該留心一下, 遇到精彩的材料可以將它剪切下來,
Advertisiment
六、擴大閱讀內容
孩子如果在有了一定閱讀的基礎上, 應當擴大他的閱讀內容和閱讀範圍, 這時眼光不要局限於童話故事、卡通漫畫, 可以看一些報紙和名著, 讓孩子瞭解國家大事, 豐富課餘知識, 提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七、背誦兒歌
兒歌語言通絡凝練, 形象性強, 具有鮮明的節奏韻律, 可以薰陶兒童的情感, 使兒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於説明幼兒認識社會和自然開啟兒童心智, 發展兒童語言, 都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八、成立讀書會
教師可以在班級中成立一個讀書會, 讓閱讀能力比較強的幼兒提任會長,
Advertisiment
九、特殊節日多讀相關的書籍
兒童節、教師節、國慶日……這些節日來臨的時候, 細心的教師該為孩子準備好書了, 這些節日的來歷、名稱、時間、意義都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 借此機會, 讓他們多讀讀、多想想, 一定可以增加知識。
十、與書生活
良好的習慣應該時刻都在身邊, 把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家中, 可以將書作為您家的"裝飾材料", 到處都飄溢著淡淡的書香氣息, 出門購物時, 讓您的書櫥也豐滿一下, 讓書時刻在您的生活中出現, 增添知識的樂趣。
不少人相信"一打就靈" 為什麼"棒頭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古訓流傳至今,
Advertisiment
馬卡連柯的一記耳光的效應做何解釋 不少人在為打孩子提供理論證件時, 常常愛引用"馬卡連柯的一記耳光"做為辯論的重型炮彈。 不錯, 的確是在《教育的詩篇》中, 馬卡連柯打了劄陀羅夫三記耳光之後, 產生了效應。但是,這些人太急於想證明打孩子有理,以至過於匆忙反而歪曲地引用了這個例子。
其實馬卡連柯自己在事後是這樣說的:"事情糟得很……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打了人,我沒有一分鐘認為我已經在暴力中找到了一種全能的教育法。劄陀羅夫事件使我付出的代價比他本人付出的更大。"馬卡連柯是這樣分析劄陀羅夫事件產生效應的真正原因的:"劄陀羅夫的力氣比我大,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一拳頭就可以把我打得鼻青眼腫……在這件事情裡,他們看到的不是打架,而只是怒火,看到一個人發怒了。他們明知道,我採取了一種對自己很危險,但是很近人情、而又不是形式主義的做法。……此外,他們也看見我們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他們終究是人,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可見,正是馬卡連柯高尚的人格,大無畏的精神,他表現出來的義憤,才使這個過去飽嘗毒打,也毒打過別人的劄陀羅夫感到震驚和進而折服的,這才是產生效應的真正原因,而那耳光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為什麼打孩子有悠久的歷史 打孩子有悠久的歷史,這是和人類社會的緩慢發展相關的。落後的教育方式,產生在落後的時代。在那個由於落後的生產力而使得社會封閉又愚昧的時代,不但被教育者是愚昧的,教育者也不是那麼文明,因此,動不動就靠以力服人,也就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人類並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正在從野蠻一步步走到文明。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人類的歷史從野蠻到文明,在確立權威上,同樣最初也是表現為依靠體力壓服對方,繼而發展到用武器制服對方,再發展到用經濟控制對方,直到近代,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只有用真理、知識、資訊和人才才能真正戰勝對方。其實,教育孩子,不是也在走著類似的從野蠻到文明的道路嗎?只不過有人是先意識到了,自覺去做,而有人意識不到,只好等到今後被迫去做。
打孩子的惡果 打孩子,這種原始野蠻的教育方法,不知壞了多少事,毀了多少人。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這樣語重心長地警戒過世人:"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既然我們痛感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大科學家還不夠多,是不是應該算一算"打孩子"這筆賬啊!
經常打孩子的結果,一般有三種:一是使他畏懼暴力,學會不問是與非,一切都絕對服從;二是學會欺騙,要想先躲開這場毒打,只好不擇手段,欺騙自然產生;三是學會軟的欺負硬的怕,因為他已被灌輸了"暴力可以統治一切"的信念,將來一旦力量超過父親時,就可以"兒子打爸爸"了。
所以,那些迷信"不打不成材"堅持經常打孩子的家長,您是否想過,將來打出來的不是一個奴隸,就是一個騙子,或是一個打手。到那時後悔可就晚了。
打孩子,其實是教育者無能的表現 有的家長承認:我原來並不想打孩子,可是說了他不聽,那就只好打,開始一打還挺靈,現在……的確,多少年來,做家長似乎不需要什麼學問,在那生產力落後、環境單一、觀念落後的時代,照著上一代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就足夠了。可是,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資訊更加豐富,思潮更加活躍,地球更加"縮小",自我意識更加覺醒,仍然頑固地想用"打"來解決一切問題的家長,不是有點像個滿清遺老那樣死守舊習氣,到了民國還要留個小辮子,這不顯得十分可笑嗎?
關鍵是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對"該不該打孩子"的回答之所以不同,關鍵是對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的認識不同。那些打出來的孩子,他們可能是聽話、循規蹈矩,即使有一些心理障礙,在一個封閉、發展緩慢的社會裡,也許還可以生存。但是在開放改革的今天,如果沒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是無法適應的,更不要說建功立業了。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具有獨立人格、自主能力的人,培養的是主人,而不是奴隸,就應該堅決、徹底地廢止打孩子。
廢止打,但不廢止處罰 廢止打,並不等於廢止處罰。對於一個未成熟、正在發展的孩子,不可能天生的事事都做得對,如果做錯了,還一味地原諒遷就,那是從另一個角度害了孩子。目前,獨生子女更大的危險是在這一方面,不過有趣的是,溺愛孩子和打罵孩子的行為,往往是來自同一個人。這正說明溺愛和打罵孩子都是根源于對教育的無知和無能,只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種極端的表現。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不能缺少嚴格的要求和管理。但總體上應提倡多用正面的表揚,少用、慎用負面的處罰。因為處罰總有天然的嚴重弱點:一是不能明確提出應該怎麼做,只是消極地不許怎麼做;二是處罰者帶有的一種攻擊性態度,給孩子一個不好的示範。
堅決反對體罰,提倡慎用、巧用"相關性"處罰(Sanctions by reciprocity) 產生了效應。但是,這些人太急於想證明打孩子有理,以至過於匆忙反而歪曲地引用了這個例子。其實馬卡連柯自己在事後是這樣說的:"事情糟得很……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打了人,我沒有一分鐘認為我已經在暴力中找到了一種全能的教育法。劄陀羅夫事件使我付出的代價比他本人付出的更大。"馬卡連柯是這樣分析劄陀羅夫事件產生效應的真正原因的:"劄陀羅夫的力氣比我大,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一拳頭就可以把我打得鼻青眼腫……在這件事情裡,他們看到的不是打架,而只是怒火,看到一個人發怒了。他們明知道,我採取了一種對自己很危險,但是很近人情、而又不是形式主義的做法。……此外,他們也看見我們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他們終究是人,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可見,正是馬卡連柯高尚的人格,大無畏的精神,他表現出來的義憤,才使這個過去飽嘗毒打,也毒打過別人的劄陀羅夫感到震驚和進而折服的,這才是產生效應的真正原因,而那耳光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為什麼打孩子有悠久的歷史 打孩子有悠久的歷史,這是和人類社會的緩慢發展相關的。落後的教育方式,產生在落後的時代。在那個由於落後的生產力而使得社會封閉又愚昧的時代,不但被教育者是愚昧的,教育者也不是那麼文明,因此,動不動就靠以力服人,也就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人類並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正在從野蠻一步步走到文明。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人類的歷史從野蠻到文明,在確立權威上,同樣最初也是表現為依靠體力壓服對方,繼而發展到用武器制服對方,再發展到用經濟控制對方,直到近代,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只有用真理、知識、資訊和人才才能真正戰勝對方。其實,教育孩子,不是也在走著類似的從野蠻到文明的道路嗎?只不過有人是先意識到了,自覺去做,而有人意識不到,只好等到今後被迫去做。
打孩子的惡果 打孩子,這種原始野蠻的教育方法,不知壞了多少事,毀了多少人。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這樣語重心長地警戒過世人:"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既然我們痛感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大科學家還不夠多,是不是應該算一算"打孩子"這筆賬啊!
經常打孩子的結果,一般有三種:一是使他畏懼暴力,學會不問是與非,一切都絕對服從;二是學會欺騙,要想先躲開這場毒打,只好不擇手段,欺騙自然產生;三是學會軟的欺負硬的怕,因為他已被灌輸了"暴力可以統治一切"的信念,將來一旦力量超過父親時,就可以"兒子打爸爸"了。
所以,那些迷信"不打不成材"堅持經常打孩子的家長,您是否想過,將來打出來的不是一個奴隸,就是一個騙子,或是一個打手。到那時後悔可就晚了。
打孩子,其實是教育者無能的表現 有的家長承認:我原來並不想打孩子,可是說了他不聽,那就只好打,開始一打還挺靈,現在……的確,多少年來,做家長似乎不需要什麼學問,在那生產力落後、環境單一、觀念落後的時代,照著上一代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就足夠了。可是,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資訊更加豐富,思潮更加活躍,地球更加"縮小",自我意識更加覺醒,仍然頑固地想用"打"來解決一切問題的家長,不是有點像個滿清遺老那樣死守舊習氣,到了民國還要留個小辮子,這不顯得十分可笑嗎?
關鍵是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對"該不該打孩子"的回答之所以不同,關鍵是對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的認識不同。那些打出來的孩子,他們可能是聽話、循規蹈矩,即使有一些心理障礙,在一個封閉、發展緩慢的社會裡,也許還可以生存。但是在開放改革的今天,如果沒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是無法適應的,更不要說建功立業了。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具有獨立人格、自主能力的人,培養的是主人,而不是奴隸,就應該堅決、徹底地廢止打孩子。
廢止打,但不廢止處罰 廢止打,並不等於廢止處罰。對於一個未成熟、正在發展的孩子,不可能天生的事事都做得對,如果做錯了,還一味地原諒遷就,那是從另一個角度害了孩子。目前,獨生子女更大的危險是在這一方面,不過有趣的是,溺愛孩子和打罵孩子的行為,往往是來自同一個人。這正說明溺愛和打罵孩子都是根源于對教育的無知和無能,只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種極端的表現。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不能缺少嚴格的要求和管理。但總體上應提倡多用正面的表揚,少用、慎用負面的處罰。因為處罰總有天然的嚴重弱點:一是不能明確提出應該怎麼做,只是消極地不許怎麼做;二是處罰者帶有的一種攻擊性態度,給孩子一個不好的示範。
堅決反對體罰,提倡慎用、巧用"相關性"處罰(Sanctions by recipro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