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人若常懷感恩之心, 不僅能培養其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美德, 且能夠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對其成人後走向社會,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那麼, 父母該怎樣培養寶貝的感恩之心呢?當寶貝長大成人了, 如果不懂得對父母及家人感激, 那麼這種養育一定是失敗的。 其實, 感恩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人若常懷感恩之心, 不僅能培養其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美德, 且能夠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對其成人後走向社會,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那麼,
Advertisiment
在生活中, 父母應如何引導寶貝, 讓寶貝從小鍛造出一顆赤子的感恩之心呢?
以下為父母們推薦4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示範
讓寶貝學會感恩, 作為寶貝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首先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 因為,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寶貝產生影響,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言傳身教”。
2.講解
感恩教育的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 特別是精神生命。 感恩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教育。 平時, 父母要有目的地給寶貝講解, 他獲得的一切都是別人經過努力創造的。 無論是父母的撫養, 老師的教誨, 還是朋友給予他的友情以及旁人給予的幫助, 都是“恩情”。
“知恩”之後, 認識到從他人和社會那裡得到了多少恩惠,
Advertisiment
3.移情
教育寶貝感恩可採用移情法。 在幼小的寶貝的眼裡,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 因此父母可以正確運用移情方法, 讓寶貝學會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控制消極行為, 做出互助、分享和謙讓等積極行為。
比如, 寶貝在撕書時就對他說:“你把書的衣服撕破了, 它多難受啊!”寶貝在揪小鳥的羽毛時對他說:“小鳥哭了, 你再揪它, 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 ”用這樣的方法, 有助於培養寶貝的愛心。 同時, 父母還可以給寶貝講短小精悍, 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
Advertisiment
4.實踐
教育寶貝感恩還可採用實踐法, 即讓寶貝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感恩。 父母可以和寶貝一起, 在社區栽種一顆感恩生命樹, 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 學唱一些感恩的歌曲, 或是在特定的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 讓寶貝真正學會以行動來感恩。
寶貝感恩能力成長的3個步驟
常言道“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 其意義也是告訴人們要知回報。 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長, 是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 具體說來, 寶貝感恩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3步:
第1步:讓寶貝感受滿足
要讓寶貝形成感恩能力, 首先要讓寶貝獲得感受的滿足。
Advertisiment
第2步:讓寶貝恩惠認知
感恩能力成長的第二步, 是發展對“恩惠來源”的認知能力。 寶貝從出生以後, 隨著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 會漸漸理解周圍環境中事物的因果關係。 當寶貝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後, 父母要鼓勵寶貝在與年齡相宜的水準上, 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
Advertisiment
漸漸, 寶貝就會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食物、玩耍的玩具、穿的衣物都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 寶貝還會進一步理解到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哦, 我們人類從自然中索取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我們對自然也需要抱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第3步:讓寶貝有回報意向
有了以上的認知和理解, 任何一個有著自愛與自尊心的人最自然的反應, 都是去回報這些照料自己, 為自己帶來幸福生活的人和自然。 因此, 感恩能力培養的第三步, 則是發展對“施恩者”的回報意向。
3-4歲的寶貝已經能夠初步理解父母工作很勤勞, 他們回家後很疲勞, 能夠搬張椅子請爸爸或媽咪坐坐, 讓他們緩解疲勞,親親爸爸或媽咪,讓他們開心。這些理解和行為能力的成長,是與從小到大一點一滴的培養分不開的。從小讓寶貝感受到滿足,進而認識到是誰給予了他這樣的生活,最後,讓寶貝懂得用行動和語言去回報。
感恩教育中應避忌的話語
“爸爸媽媽給你買了這麼貴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別的小朋友有嗎?”
父母總認為自己所付出的,是寶貝願意接受的,其實並不是這樣。有時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寶貝需要的,甚至是寶貝厭惡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應,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我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寶貝卻不領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為寶貝付出的過程中是否徵求了寶貝的意見?“我要給他什麼,怎麼給”,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寶貝才會體會到父母是在用心為他考慮。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並尊重他的需要,從這一點上看,寶貝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係。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除了明白寶貝的需要外,還要讓他瞭解,父母並沒有想要在將來向寶貝索取回報。父母常常會在寶貝面前說:“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寶貝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寶貝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自願,而是一種償還負債的心態。
“寶貝你累了嗎?渴了嗎?餓了嗎?”
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給寶貝無微不至的關懷,而按照常理,現在接受關心的一方應該懂得珍惜。但有時候,父母在寶貝還沒有提出要求前,就為他考慮得十分周全,寶貝從來沒有缺少過什麼,也就不知道“有”與“沒有”的區別。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會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時候讓寶貝受一些“苦”,這個苦就是別總是太急著滿足寶貝。只有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才給,這樣寶貝才知道需求的滿足來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讓他們緩解疲勞,親親爸爸或媽咪,讓他們開心。這些理解和行為能力的成長,是與從小到大一點一滴的培養分不開的。從小讓寶貝感受到滿足,進而認識到是誰給予了他這樣的生活,最後,讓寶貝懂得用行動和語言去回報。感恩教育中應避忌的話語
“爸爸媽媽給你買了這麼貴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別的小朋友有嗎?”
父母總認為自己所付出的,是寶貝願意接受的,其實並不是這樣。有時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寶貝需要的,甚至是寶貝厭惡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應,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我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寶貝卻不領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為寶貝付出的過程中是否徵求了寶貝的意見?“我要給他什麼,怎麼給”,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寶貝才會體會到父母是在用心為他考慮。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並尊重他的需要,從這一點上看,寶貝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係。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除了明白寶貝的需要外,還要讓他瞭解,父母並沒有想要在將來向寶貝索取回報。父母常常會在寶貝面前說:“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寶貝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寶貝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自願,而是一種償還負債的心態。
“寶貝你累了嗎?渴了嗎?餓了嗎?”
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給寶貝無微不至的關懷,而按照常理,現在接受關心的一方應該懂得珍惜。但有時候,父母在寶貝還沒有提出要求前,就為他考慮得十分周全,寶貝從來沒有缺少過什麼,也就不知道“有”與“沒有”的區別。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會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時候讓寶貝受一些“苦”,這個苦就是別總是太急著滿足寶貝。只有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才給,這樣寶貝才知道需求的滿足來之不宜,才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