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就培養孩子與外界交往的能力

社會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非語言符號系統相互之間交流資訊、溝通情感的過程。 幼兒的社會交往對幼兒個性、情緒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幼兒實現社會化的必要條件。

未來的社會, 是一個競爭和合作的社會。 “學會共同生活, 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 這種學習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 ”我們現在的教育, 從教育觀念、一日活動的組織、教學內容的安排到評價方式,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重知識技能的傳授, 輕生活能力、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等的培養,

Advertisiment
致使目前幼兒素質發展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自我中心、不關心他人, 適應能力差, 缺乏責任心和合作意識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我們培養目標和新時期對人的素質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一些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陽、小皇帝, 但走出家門後卻膽小、自卑、孤僻, 交往能力明顯較弱。 那麼, 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瞭解幼兒的個性特點, 教給幼兒一定的交往技巧, 是有效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前提。

目前許多獨生子女的現狀令人擔憂。 不少孩子任性, 不會很好地與同伴交往, 加之孩子們的活動範圍小, 與人交往的機會少, 缺乏群體概念,

Advertisiment
缺乏交往能力。 因此, 作為幼兒的主要教育者——教師, 應該教給幼兒一些必要的交往方法和技巧, 使幼兒建立社會交往的意識和情感, 形成積極的交往關係, 習得交往策略, 從而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第一, 培養幼兒與人為善的友好態度, 不霸道, 學習禮貌言語, 積極主動地地與人交往。 比如:與人交談時, 一定要留意別人的感覺, 看著講話人的目光;與同齡人玩耍時, 不要搶, 有先有後;遊戲時一定有輸有贏, 生活也一樣, 對待失敗要有平和心態, 更重要的是, 在別人贏時, 自己要有君子風度, 向對方表示祝賀。 第二、讓幼兒體驗被同伴拒絕和接納的不同感受。 研究發現, 經常遭到同伴拒絕的兒童或被同伴忽視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精神和社會問題。
Advertisiment
如果任其發展, 有些問題甚至會演變成為成年後的犯罪誘因。 經常遭到同伴的拒絕會導致兒童的焦慮和心理不健康, 交不到朋友就意味著參加活動的機會減少, 喪失許多個人發展的機會, 導致兒童自尊和自我效能的降低, 精神上會產生不愉悅的情感。 而能被同伴接納的幼兒則正好相反。 再與同伴的交往中, 會學到許多與人相處的方法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一天中保持心情快樂, 易形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 第三、通過各種活動, 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和同伴交往的樂趣與滿足。 我們通過教育活動、生活活動等各種形式, 讓幼兒充分體驗與同伴相處所帶來的交往的樂趣,
Advertisiment
教師要善於觀察, 及時運用隨機教育和個別教育, 對幼兒進行正面的鼓勵和引導, 如請膽小的幼兒到別的班級借東西等, 教師要為每個幼兒創造、提供交往的機會, 如大家輪流當值日生等。 理解“快樂”“悲哀”“氣憤”“害怕”和“厭惡”等, 這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做用。

二、結合幼兒特點, 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遊戲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幼兒內在的需要, 是幼兒的主要活動, 是他們生活中的基本部分。 無疑, 遊戲活動是發展幼兒社會交往的最重要途徑。 幼兒是在遊戲中與同伴頻繁交往、感受交往的愉快的。 根據這一特點, 遊戲也就成了我們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主要手段。

Advertisiment
遊戲的種類很多, 再平日教學中我注重開展各種遊戲, 如:娃娃家、小餐廳、小醫生之類遊戲, 教師要選擇、設計有益於發展幼兒社會交往的遊戲, 重點把交往能力的五個方面——合作、輪流與等待, 解決衝突, 遵守規則, 交往策略滲透到遊戲中去, 可利用不同主題的遊戲來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幼兒可通過扮演各種角色, 反映客觀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關係, 遊戲中共同的活動和共同的體驗, 使幼兒親近起來, 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機會, 他們在遊戲中學習著支配自己, 協調與他人的關係, 並且要寓教於樂, 是幼兒在遊戲中體驗交往的成功與快樂, 產生進一步交往的內在動機。 如:在建築遊戲和角色遊戲中, 幼兒間必須共同商定、友好合作, 互相配合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在音樂遊戲、體育遊戲等有規則的遊戲中,幼兒也必須學會遵守規則。在有趣的遊戲中,使幼兒的自主性、主體性得到發揮,避免生硬牽強地灌輸,使幼兒獲得成功的喜悅和交往帶來得快樂體驗。

三、家園社區同步,共同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學前教育包括幼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對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作為家長,要改變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裡,以示保護的做法,要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讓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多到公共場所活動,去大自然觀光,去別人家做客,要允許孩子邀請小夥伴到家裡來玩,並引導他們友好的遊戲。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增加孩子與成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與成人交往。孩子隨家長走親訪友,購物參觀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可增長幼兒的見識,培養交往能力。同時,為擴大幼兒交往範圍,可充分開發和利用社區的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使幼兒能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中與父母、教師、同伴以外的人交往,把在幼稚園所學的交往知識和方法,到社區活動中加以運用和強化。如:到臨近的菜場、公園去參觀、遊覽,給敬老院的老人表演文藝節目等。每次外出,幼兒都能學到許多在幼稚園和家裡無法學到的東西。如會排著隊伍步行,主動向人問好,觀察沿途的商店和公共設施,與接觸的對象交往,完成外出任務等。幼兒也非常喜歡這些活動,交往時情緒飽滿,主動性、獨立性大大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互相配合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在音樂遊戲、體育遊戲等有規則的遊戲中,幼兒也必須學會遵守規則。在有趣的遊戲中,使幼兒的自主性、主體性得到發揮,避免生硬牽強地灌輸,使幼兒獲得成功的喜悅和交往帶來得快樂體驗。

三、家園社區同步,共同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學前教育包括幼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對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作為家長,要改變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裡,以示保護的做法,要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讓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多到公共場所活動,去大自然觀光,去別人家做客,要允許孩子邀請小夥伴到家裡來玩,並引導他們友好的遊戲。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增加孩子與成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與成人交往。孩子隨家長走親訪友,購物參觀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可增長幼兒的見識,培養交往能力。同時,為擴大幼兒交往範圍,可充分開發和利用社區的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使幼兒能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中與父母、教師、同伴以外的人交往,把在幼稚園所學的交往知識和方法,到社區活動中加以運用和強化。如:到臨近的菜場、公園去參觀、遊覽,給敬老院的老人表演文藝節目等。每次外出,幼兒都能學到許多在幼稚園和家裡無法學到的東西。如會排著隊伍步行,主動向人問好,觀察沿途的商店和公共設施,與接觸的對象交往,完成外出任務等。幼兒也非常喜歡這些活動,交往時情緒飽滿,主動性、獨立性大大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