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應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一個4歲大小的孩子由母親從幼稚園接出。 幼稚園周圍花木叢生, 有很多顏色美麗的蝴蝶在飛舞。 孩子奔上去撲蝴蝶, 好不容易捉住了一隻。 我問這個稚氣的孩子, 為什麼要捉蝴蝶, 孩子說捉回家去玩, 他的母親則說, 把蝴蝶夾在書裡當標本很好看。

這個孩子和他的母親缺少起碼的科學常識, 因為世界上任何生物都只有一次生命, 捏著玩弄或是夾在書裡, 最終都會死亡。 如果是一隻蒼蠅或是一隻蚊子, 都是害蟲, 應該撲殺, 而蝴蝶是傳播花粉的益蟲, 為什麼要虐殺它?且蝴蝶在花叢間飛舞, 還是大自然的一道美景呢!

Advertisiment

在德國, 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 父母就在家裡養小貓、小兔、小金龜等小動物, 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愛護弱小的生命。 幼稚園裡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 由孩子輪流負責餵養, 還鼓勵孩子用自己積蓄的零花錢來領養小動物。

教育家認為, 這是從小培養孩子同情心的好辦法。 在成人社會的宣導下, 德國的孩子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蔚然成風, 更不會在公車上“搶位子”。 俗話說:“三歲知八十”。 這句話雖有些片面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 可說是人民群眾長期實踐的經驗。

4歲左右的孩子, 開始走出家庭的小圈子, 在他們眼前展現了一個十分新鮮的世界, 周圍的一切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好奇。

Advertisiment
在成人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 兒童的個性和智力迅速發展, 並顯露出一定的傾向性, 在他的一生中將會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這個孩子捉蝴蝶, 本身是出於好奇心和興趣, 但他的母親說把蝴蝶夾在書裡當標本, 這是一種反面引導。 孩子的興趣不是天然存在的, 在4歲前, 主要受到父母的培養。 在4歲以前, 孩子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義已有最初的認識, 在成人的教育下, 隨著孩子言語調節能力的發展, 心理活動有意識的增強, 孩子的道德行為、道德認識以及道德情感已初步形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