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博上大家都在看,如何正確培養寶寶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萌發

一般認為,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在行為表現上較體貼, 甚至因為能夠覺察並瞭解他人的心情而能給予更多的接納與包容。 同理心是一種能夠感受與知覺別人情感的能力, 即所謂的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能力。

研究發現, 同理心的發育從嬰兒時期就可見端倪:共處一室的新生嬰兒, 因為同伴的哭泣而跟著哭泣, 此現象稱為“伴哭現象”, 此時雖然只是聽覺刺激的反應, 但卻是同理心開始的源頭。 此外, 1歲前的寶寶大多已懂得看臉色, 如果媽媽露出不高興的臉色時, 他也會不自覺地收斂笑容,

Advertisiment
寶寶雖然還不清楚觀察物件不開心的原因, 但此時同理心已開始萌發。

複製家長同理自己的方式待人

寶寶1歲之前, 對於“我”的概念尚不明確。 寶寶通過聽自己的哭聲、動自己的小手小腳, 開始熟悉自己的身體, 並對於自己的身體動作有所認識。 約於18個月後, 寶寶逐漸開始有了“我”的意識。

此時, 對於別人的不幸, 他會以“我也有不幸”來表示同情, 例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跌倒喊痛, 他也會指著他曾經受傷的地方說疼痛, 或者他會企圖以自己遭遇不幸時所獲得的安慰方式去安慰他人, 例如:寶寶可能會摸摸那個人跌倒受傷的部位, 因為他之前被這樣對待過。 因此, 洪意晴心理諮詢師強調, 寶寶被同理、被安慰的方式, 將會影響到他同理別人及安慰別人的能力。
Advertisiment

於六歲左右逐漸成熟

寶寶在兩三歲時, 幾乎已經能視自己為一個生理上有別於他人的個體, 對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更加重視, 孩子會愈來愈基於別人的感覺而行動, 不再只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行動。 這是因為此階段寶寶開始發展“角色取替”的能力, 即指一個人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待一種情境的能力, 所以他們開始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樣。

大約到了4歲, 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確地分辨出他人的快樂與悲傷。 而大約6歲後, 孩子所呈現的同理心, 已能擴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 他們能夠體會他人的遭遇, 例如: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分離、對未來的期待或種種的得失等。
Advertisiment
他們會明白每個人的感受受生活經驗影響, 而不只是由當前的情境所引發。 此時, 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幾乎臻於成熟。

通過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家庭是孩子早期學習的重要環境, 亦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源頭。 因此要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就不能忽視爸爸媽媽的親身教育。 爸爸媽媽除了以身作則地對家人、親戚與朋友展現尊重與關懷以外, 對於寶寶的需求與情緒也必須持包容、接納與理解的態度。

1.帶寶寶認識情緒

在孩子出現情緒時, 引導孩子辨認當下情緒, 讓孩子瞭解此時的感受是屬於何種情緒, 並協助他正確表達, 如“你現在很傷心, 因為不能出去玩”或“現在不能看電視讓你好生氣”等。 家長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有助於孩子日後辨別他人相同的情緒並給予同理。 同時, 在孩子情緒發生時, 家長也需同理孩子的心情, 接納孩子的情緒, 這有助於孩子日後在相同情境下, 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2.學習關心他人

關心他人, 是同理心發育的基礎;如果不關心他人, 自然也不會對他人展現出同理心。 因此, 爸爸媽媽可以教育孩子隨時給予他人幫助, 並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樂。 同時, 爸爸媽媽應適時給予孩子讚美或關心, 當孩子被稱讚時, 他知道自己被認可, 這會使他更有信心地給予他人關愛。

如果家裡有兄弟姐妹, 通過孩子間的相處與爭吵, 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彼此間互相幫助與關心。 發生爭吵時, 父母需嘗試理解雙方的心情,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們的心情都能因為被理解而獲得安慰, 然後再引導他們去瞭解對方的心情, 調解雙方, 而並非只是懲罰或指責孩子。 例如: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哭泣, 父母可以先詢問孩子是否知道對方哭泣的原因, 然後指出這種情緒叫做“難過”, 並鼓勵兩個孩子換位思考, 如果自己成為了對方, 自己是否也會有相同情緒, 進而再逐步瞭解造成兩個人不開心的原因並提供調解的辦法。 當父母去同理孩子們的感受, 往往也可以使孩彼此之間更加瞭解, 也有助於孩子學習對其他人的同理。

3.善用繪本或故事引導

遊戲, 對孩子來說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也是孩子用來學習或認識世界的媒介。 爸媽可以通過有故事情節的遊戲或繪本,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讓孩子深入情境,使孩子有機會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上感受該角色的情緒,這也能鍛煉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表達感覺的能力。除了角色扮演,父母也可以與孩子討論當故事情境變為現實時,應該採取何種應對方法,這有助於訓練孩子從他人立場出發,瞭解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做出合理回應的能力。

當家中沒有其他兄弟姐妹時
如果家中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自己或身邊的人,發生某件事情的感受是什麼,引導孩子思考。若今天的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可能會有哪些感受。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如此一來,當孩子日後遇到類似狀況,就能運用過往的經驗,去展現同理行為。

避免NG教養

1.避免冷漠以對: 若照顧者總是對寶寶的需求冷漠以對,寶寶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需求得不到回應,進而他會認為環境不友善,並因此失去對人的興趣,最終導致孩子同理心發育緩慢。建議爸爸媽媽對待孩子,尤其是嬰兒時期的孩子,盡可能地回應寶寶的哭泣與需求。對1歲以內的寶寶而言,雖然他們還尚未發展出同理心,但已經開始與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態度冷漠,寶寶也會複製相同的態度面對他人。

2.避免強勢教養: 家長若時常用強勢的態度與說理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很難發展出同理心,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瞭解,他們也難以瞭解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寶寶再大一點時,也許會有自己的主見與要求,想要買東西時,如果父母只是跟孩子說,“不能買”,那麼孩子只學到規則,他們的心情並沒有被同理,此時孩子就很難學著去同理別人。但如果父母能多加一句,“我知道不能買讓你很難過,來,媽媽抱抱安慰一下”,孩子的心情能被理解,他們也就能夠間接學習到如何同理別人。洪意晴心理諮詢師認為,孩子的心情只有被家長照顧到,他們日後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的心情。

3.避免暴力卡通:

通過對孩子行為的觀察,有些學者認為,讓孩子看太多有暴力情節的卡通或遊戲,會讓孩子顯現較多的攻擊行為,不利於同理心的發育。

4.讓孩子在環境中安全地探險與表達

同理心的發育與寶寶的先天氣質相關,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先天個性,它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也會造成寶寶發展同理心時的差異。例如:當寶寶的情緒較穩定時,寶寶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反之,則難以去關注他人的情緒。或者寶寶如果天生充滿好奇心、喜歡與人互動,那麼寶寶認識他人情緒,進而培養同理心,就比較簡單。

反之,如果寶寶很容易對新事物表現出退縮反應,那麼寶寶可能就很難主動地體會他人的感受。即便先天氣質會影響寶寶同理心的發育,但只要父母願意就能創造一個讓孩子自主發現、自主學習的環境。爸爸媽媽接納、讚美孩子的創意,讓孩子能安全探索這個世界、安全地表達自己,孩子就會對周遭的人始終保持好奇,並自然地去關心與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發展出對他人的關懷與同理心。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讓孩子深入情境,使孩子有機會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上感受該角色的情緒,這也能鍛煉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表達感覺的能力。除了角色扮演,父母也可以與孩子討論當故事情境變為現實時,應該採取何種應對方法,這有助於訓練孩子從他人立場出發,瞭解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做出合理回應的能力。

當家中沒有其他兄弟姐妹時
如果家中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自己或身邊的人,發生某件事情的感受是什麼,引導孩子思考。若今天的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可能會有哪些感受。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如此一來,當孩子日後遇到類似狀況,就能運用過往的經驗,去展現同理行為。

避免NG教養

1.避免冷漠以對: 若照顧者總是對寶寶的需求冷漠以對,寶寶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需求得不到回應,進而他會認為環境不友善,並因此失去對人的興趣,最終導致孩子同理心發育緩慢。建議爸爸媽媽對待孩子,尤其是嬰兒時期的孩子,盡可能地回應寶寶的哭泣與需求。對1歲以內的寶寶而言,雖然他們還尚未發展出同理心,但已經開始與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態度冷漠,寶寶也會複製相同的態度面對他人。

2.避免強勢教養: 家長若時常用強勢的態度與說理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很難發展出同理心,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瞭解,他們也難以瞭解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寶寶再大一點時,也許會有自己的主見與要求,想要買東西時,如果父母只是跟孩子說,“不能買”,那麼孩子只學到規則,他們的心情並沒有被同理,此時孩子就很難學著去同理別人。但如果父母能多加一句,“我知道不能買讓你很難過,來,媽媽抱抱安慰一下”,孩子的心情能被理解,他們也就能夠間接學習到如何同理別人。洪意晴心理諮詢師認為,孩子的心情只有被家長照顧到,他們日後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的心情。

3.避免暴力卡通:

通過對孩子行為的觀察,有些學者認為,讓孩子看太多有暴力情節的卡通或遊戲,會讓孩子顯現較多的攻擊行為,不利於同理心的發育。

4.讓孩子在環境中安全地探險與表達

同理心的發育與寶寶的先天氣質相關,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先天個性,它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也會造成寶寶發展同理心時的差異。例如:當寶寶的情緒較穩定時,寶寶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反之,則難以去關注他人的情緒。或者寶寶如果天生充滿好奇心、喜歡與人互動,那麼寶寶認識他人情緒,進而培養同理心,就比較簡單。

反之,如果寶寶很容易對新事物表現出退縮反應,那麼寶寶可能就很難主動地體會他人的感受。即便先天氣質會影響寶寶同理心的發育,但只要父母願意就能創造一個讓孩子自主發現、自主學習的環境。爸爸媽媽接納、讚美孩子的創意,讓孩子能安全探索這個世界、安全地表達自己,孩子就會對周遭的人始終保持好奇,並自然地去關心與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發展出對他人的關懷與同理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