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蹣跚學步起, 德國家長就開始注意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孩子跌倒後, 加之哪個不是趕緊去扶, 而是不斷的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 此外, 德國家長還鼓勵孩子參加由政府在樹間期間組織的“磨難營”活動。 有時甚至故意給孩子設置一些順境下的“障礙”。
蘇珊娜是柏林一所幼稚園的教師,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她正在讀小學的女兒要跟同學一起去郊遊, 臨行前, 蘇珊娜發現女兒忘了把食物和手電筒裝入背包, 可她沒有提醒女兒, 旅行回來, 女兒餓得臉色發黃。 這時, 蘇珊娜才為女兒是怎麼回事, 並幫女兒分析了原因。 最後, 女兒表示:“以後出門一定要先列一個物品清單, 那樣就不會忘帶東西了。 ”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 一旦這些要求的不到滿足, 孩子就會大哭大鬧。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 德國家長能夠都會耐心的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他們想辦法以合理的方式去達到目標。 例如, 孩子執意要買昂貴的玩具, 若家長拒絕, 孩子一般都會哭鬧。
Advertisiment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 給孩子多提供嘗試的機會, 也是挫折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原因很簡單: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 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就會。 因此, 德國家長普遍願意為孩子提供各種嘗試的機會, 他們會下意識的讓孩子儘早來實“第一次”。
在一般情況下, 兩歲大的孩子大多數會自然傾向于擺脫家長的“控制”。 例如, 他們會大聲叫嚷:“媽媽, 讓我自己洗臉”“我不要你喂,
Advertisiment
在西方國家中, 德國孩子擅做家務事出了名的。 有些德國家長在孩子咿呀學語階段, 就知道她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如在用餐前, 幫助大人擺放餐具等。 儘管僅僅是象徵性的, 最終還得大人重新擺一遍, 但長此鍛煉下來, 德國孩子便在這種犯錯與改造的過程中, 漸漸學會了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挫折與失敗。
(責任編輯: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