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德國父母看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許多國家, 勞動依然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和應該具備的美德。 比如在德國, 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

熱愛勞動從孩子抓起

德國人的動手能力很強, 這與德國人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內容有很大關係。 在德國, 孩子的勞動義務明明白白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 記者的朋友約翰有兩個孩子, 9歲的凱斯和11歲的喬治。 他們家生活很富裕, 但每個月才給每個孩子30歐元的零用錢, 而且這30歐元也不是白得的, 孩子們要幫家裡幹一定的活才能領到:喬治負責為花園裡的各種植物澆水、翻土以及擦洗汽車;凱斯負責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外出購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

Advertisiment
如果他們想要買玩具或者買書的話, 那他們只能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 每逢暑假, 兩個孩子都要頂著炎炎烈日, 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送報紙。

體驗生活的樂趣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德國人家家都有個“小工廠”。 鄰居克萊門特家的“小工廠”設在地下室裡, 大概有十四五平方米, 中間擺著一個大工作臺, 工作臺下面是許多個小抽屜, 裡面裝滿各種規格的釘子、螺絲、墊圈、管件、電子元件和材料等。 靠牆擺放的一排工具櫃就像個工具展覽館, 從簡易工具到現代化工具, 從木工、瓦工工具到鉗工、焊工工具應有盡有。 “工具多有好處,

Advertisiment
會促使人自己動手, 讓人變得能幹和勤奮, ”克萊門特說。 實際上, 克萊門特家的兩層小樓除了設計和建造需要請人幫忙外, 其餘的如房屋裝修、廚房和衛生間的設計和安裝等, 還有刷牆、鋪地板、拉電線等都是他們一家三口的“傑作”。 此外, 他們家裡的汽車、遊艇、家用電器或者上下水管道出了問題, 全都是他們自己修理。

義務勞動回報社會

德國人動手能力強, 熱愛勞動, 不僅體現在自己家裡, 他們也經常參加各種形式的義務勞動。 德國學校規定:學生必須每週有兩小時以上的義務勞動才能算品行合格。 一個叫馬庫斯的初中學生給記者看了他的“好人好事”記事本:幫助鄰居孤寡老人扔掉客廳裡一盆笨重的仙人掌;在超級市場裡幫人拎購物袋;給殘疾鄰居送鮮花……如今,

Advertisiment
做“好人好事”已成為德國的新風尚。

技術工人受到重視

德國之所以能夠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除了企業擁有完善的品質體系及德國工程師的完美追求外, 最重要的因素是德國擁有一套獨特的職業教育體系。 正如戰後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理阿登納所說, “職業教育是全民族的事業。 ”德國聯邦勞工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德國有各類培養技術人才的職業學校9727所, 在校生260多萬人。 雖然德國國內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可是對那些技術熟練的工人來說, 他們的雙手就是生活的保證。 寶馬汽車公司的高級技工舒瓦茨說, 德國職業學校實行“雙軌制”, 70%的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

Advertisiment
其餘時間在學校學習, 這種制度鍛煉了自己的技能。 進入寶馬公司後, 通過再培訓及自己的努力, 他已成為公司的“汽車醫生”, 年收入達10萬歐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