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德國:動手能力強自然出類拔萃

德國兒童擅長做家務在西方國家中是出了名的。 據悉, 有的德國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學語時便開始在父母的指導下學做一些最簡單的家務活, 如在用餐前幫助大人把餐具擺放端正等, 儘管有時候僅僅是象徵性的, 他們幹完了大人還得重來一遍。 但常此以往鍛煉下來, 德國兒童的動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類拔萃了。

其中值得總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父母普遍願意為孩子提供種種嘗試的機會, 因為他們明白一個淺顯的卻又被許多人忽視的道理??沒有足夠的嘗試, 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Advertisiment

一、讓孩子儘早地開始“第一次”

一個發育生長正常的兒童, 到了2足歲後大多數會自然地出現擺脫母親“控制”的傾向(在這些孩子們的眼裡, 他們總是將母親的呵護視作是對自己的“控制”)。 他們往往會大聲嚷嚷:“媽媽, 讓我自己洗臉!”“媽媽, 我不要你餵飯, 我自己會吃飯!”

雖然孩子第一次學習洗臉極有可能洗不乾淨, 甚至可能邊洗臉邊忘乎所以地玩起水來。 但德國父母見此並不會沉起臉收起毛巾, 或乾脆代勞了事。 大多數的媽媽會在耐心具體指點的同時, 對孩子的表現大加讚賞:“真了不起!我們的寶貝會自己洗臉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動手吃飯也許會弄髒了新衣服, 或者搞得滿桌狼藉, 然而德國父母往往對此“視而不見”,

Advertisiment
反而滿懷喜悅又誠心誠意地高聲讚美道:“我們的寶寶真聰明, 看他飯吃得多好, 學得又多快!”

3歲的小奧妮第一次學習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 不是扣錯了, 便是笨手笨腳地老也扣不上。 此時, 在一邊的母親沒有顯出一丁點兒不耐煩, 也沒有上前取而代之, 而是耐心地等候。 孩子終於把最後一顆扣子扣好了, 一看時間, 足足花了一刻鐘。 但做媽媽的仍然感到這點時間花得值得, 因為這畢竟是女兒第一次學扣扣子呀!

二、鼓勵是很重要的

4歲的小費特十分喜愛爸爸給他買的那雙有漂亮鞋帶的運動鞋, 可他到底還小, 老學不會系鞋帶, 有好幾次還系成瞭解不開的死結。 媽媽有點心煩, 主張去商店換一雙不用系鞋帶的“方便鞋”,

Advertisiment
但爸爸不同意。 他鼓勵小費特說:“系鞋帶並不比吃飯難學, 只要多練習幾次, 你肯定就能學會。 ”他還細心地將一條舊領帶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練習打結。 果然, 不出3天, 小費特不僅學會了系活結, 而且還學會了好幾種系鞋帶的方法。

5歲的小赫娜不僅聰明伶俐, 而且十分勤快。 她已經學會了整理自己的床鋪, 折疊自家衣服, 甚至可以幫著媽媽洗菜了。 不過以大人的目光來看, 小赫娜做家務的“品質”自然還不夠理想。 但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 都儘量放開手腳讓她多作嘗試。 在婉轉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時, 更多的是對她取得的進步的充分肯定, 他們還不無幽默地宣稱, “我們的小赫娜以後長大了一定是個巧媳婦!”

Advertisiment

三、專家的分析和建議

德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舒馬赫在對那些不願為幼童提供嘗試機會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時指出:首先, 有些父母特別是一些年輕母親, 總認定“全面”照顧孩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而事事處處總想“包辦代替”。 殊不知這麼一來反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長此下去孩子不僅可能手腳笨拙, 而且還可能產生強烈的依賴性, 喪失寶貴的自信心, 對今後的生活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 不少父母對孩子缺乏耐心, 他們往往不現實地要求孩子“一蹴而就”, 而

在孩子出現挫折時便強迫孩子放棄努力。

此外, 也有的父母對孩子嘗試各種事情的“標準”要求過高, 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

Advertisiment
最後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勞, 還認為這樣反而省事、省時、省心。

舒馬赫總結說:說到底, 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原因很簡單: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 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德國另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威茨格則提醒父母說:要讓孩子的嘗試取得成效, 還必須注重循序漸進, 注重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 注重各個孩子的不同個性, 並充分瞭解和尊重他們各自的興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 他主張一開始讓孩子作一些難度較小的嘗試, 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後自信心上升。 接著再漸漸增大嘗試的難度, 目的是讓孩子在失敗和挫折中培養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他還特別強調,孩子的種種嘗試必須出於自願,勉強或強迫只會事與願違或事倍功半。

目的是讓孩子在失敗和挫折中培養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他還特別強調,孩子的種種嘗試必須出於自願,勉強或強迫只會事與願違或事倍功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