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德國: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德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 但是我們可以教給他們認識生活和社會的能力, 教他怎樣保護自己。 ”因此, 他們總是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戰勝挫折和困難的能力。

從孩子蹣跚學步起, 德國家長就開始注意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孩子跌倒後, 家長不是趕緊去扶, 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 此外, 德國家長還鼓勵孩子參加由政府在暑假期間組織的“磨難營”活動。 有時甚至故意給孩子設置一些順境下的“障礙”。

蘇珊娜是柏林一所幼稚園的教師,

Advertisiment
她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有一次, 她正在讀小學的女兒要跟同學一起去郊遊, 臨行前, 蘇珊娜發現女兒忘了把食物和手電筒裝入背包。 可她沒有提醒女兒, 旅行回來, 女兒餓得臉色發黃。 這時, 蘇珊娜才問女兒是怎麼回事, 並幫女兒分析了原因。 最後, 女兒表示:“以後出門一定要先列一個物品清單, 那樣就不會忘帶東西了。 ”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 一旦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就會大哭大鬧起來。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 德國家長都會耐心地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他們想辦法以合理的方式去達到目標。 例如, 孩子執意要買昂貴的玩具, 若家長拒絕, 孩子一般都會哭鬧。

Advertisiment
這時, 德國家長就會一邊安撫孩子, 讓他平靜下來, 一邊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家長才會給他買, 並不斷強化這種反應模式, 使孩子在願望暫時得不到滿足時能夠控制情緒, 主動考慮通過其他方法來實現願望, 而不是一味地哭鬧, 發洩情緒。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 給孩子多提供嘗試的機會, 也是挫折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原因很簡單: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 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因此, 德國家長普遍願意為孩子提供各種嘗試的機會, 他們會下意識地讓孩子儘早開始“第一次”。

在一般情況下, 兩歲大的孩子大多數會自然傾向于擺脫家長的“控制”。 例如, 他們會大聲叫嚷:“媽媽, 讓我自己洗臉”, “我不要你喂,

Advertisiment
我自己會吃飯”。 雖然孩子第一次學習洗臉極有可能洗不乾淨, 甚至可能邊洗臉邊玩起水來, 但德國家長絕不會因此而不耐煩地拿走毛巾, 或乾脆自己動手給孩子洗臉。 大多數的德國家長會耐心指點, 並對孩子的表現大加讚賞:“真了不起, 我的寶貝會自己洗臉啦!”

在西方國家中, 德國孩子擅做家務是出了名的。 有些德國家長在孩子呀呀學語階段, 就指導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如在用餐前, 幫助大人擺放餐具等。 儘管僅僅是象徵性的, 最終還得大人重新擺一遍, 但長此鍛煉下來, 德國孩子便在這種犯錯與改錯的過程中, 漸漸學會了應該如何正確地面對挫折與失敗。

●文/汪繼峰 責任編輯:春 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