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心理學家Susan Harter:2條建議提升孩子的自尊

養生之道網導讀:

丹佛大學心理教授SusanHarter認為,孩子的自尊主要來自2方面:一是嬰幼兒期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支持和積極關注;二是8歲後,與集體互動中感受到的滿意度。

Advertisiment

Susan Harter: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花了20多年時間研究自我和自尊的發展, 寫了大量相關內容的文章。 Susan Harter認為, 孩子的自尊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嬰兒至幼兒期間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支持和積極關注。

也就是對孩子的愛和支持不因孩子的表現不同而有所不同。 這種愛和支持不僅僅是流於表面的支持和鼓勵, 而是發自內心的把孩子看作一個有價值的人, 讓孩子知道, 自己欣賞的是這個獨一無二的他(她), 無論優點或是缺點。

具體點說來: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 不盲目保護。 比如, 自以為孩子不能做某事, 自己代勞);不把孩子和其他人比較。 既包括不和具體的其他孩子比較, 也包括不用差勁,

Advertisiment
沒用, 膽小等貶義的詞彙貼標籤, 因為這種標籤本身就是比較的結果。 );在孩子沒有順從自己時, 不用與孩子的關係相威脅。 比如:再怎麼怎麼媽媽就不要你了, 或者不喜歡你了之類的。

除此之外, 無條件支持和積極關注還包括傾聽。 因為傾聽可以最好的表達你對他的觀點的重視, 家長們往往會只顧教育孩子, 說太多而不去考慮孩子是怎麼想的, 這就是說教了。

為何無條件支持和關注可以帶來高自尊呢, Susan Harter認為這樣孩子長大後就會把積極的關注內化, 用家長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讚賞自己, 拍拍自己的後背, 給自己心理上的擁抱”。

Advertisiment

二是來自與8歲之後, 在和集體/社會互動過程中的感受到自己是能幹、令人滿意的。

Susan Harter強調, 孩子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而只要在那些自己覺得重要的領域感到自己能幹就可以產生一種整體的自尊感。 Harter舉了一個例子, 有兩個智力水準類似的小孩, 一個擅長運動一個擅長社交, 但是一個自尊高, 另一個自尊卻很低。 這正是因為, 自尊低的小孩覺得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對他很重要,

Advertisiment
另一個自尊高的小孩覺得自己差點的那個領域不太重要, 因此不會影響到自我評價。

再細想一下, 對於孩子而言某個領域的重要感從何而來呢?一是內化了父母/老師的看法。 比如父母/老師天天和他念叨考試很重要, 他也就把這種看法內化了。 二是自身投入的時間。 這點很好理解, 對一件事情付出越多, 就越傾向於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 否則, 為不重要的事情付出太多時間, 這是有矛盾的, 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失調。 三是內化了大眾傳媒的觀點, 或者說是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吧, 比如說孩子天天在電視上看到女生要漂亮減肥, 整容之類的東西, 就會覺得身材啊外貌啊對他們很重要。

Advertisiment

我們知道, 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了, 孩子無論在哪一方面有所長, 將來都能夠發展得好。 二來, 每個小孩都是天差地別的, 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同一方面很擅長。 通常父母覺得小孩某一科成績不好, 就會一直在小孩面前強調重要性, 週末還讓孩子參加補習班來補課。 但是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小孩覺得這個科目我付出這麼多, 這麼重要我卻學不好, 自尊受傷。 相反的, 支持他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面多投入, 得到收穫, 小孩的自尊得到提升, 就會有自信去面對所有困難和挑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