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 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 很多爸爸媽媽都很難理解, 為什麼小孩子玩一個手指頭, 或者一塊小積木, 可以反反復複、不厭其煩地玩兒很久很久。
其實啊, 在並不遙遠的18世紀, 當時的父母就想出了一個很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動來動去。 他們採用的方法是這樣的:
這是18世紀被束縛在搖籃裡的孩子。
在英國,
到1820年左右,
就很少有包紮嬰兒的習慣了。
而在法國,
甚至到了20世紀初,
在鄉村地區仍有這樣行為。
和這樣的:
18世紀給孩子穿的緊身衣,
以此來限制孩子的行動。
但是, 後來出現了問題。
Advertisiment
洛克與盧梭。
他們在教育理念上有不同的思想,
但是在讓孩子動起來的見解上,
驚人的一致。
於是,
洛克和盧梭出現了,
他們認為,
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特徵,
要根據這些特徵,
讓孩子自然地學習和成長。
這是莫内的名畫,
《Camille Monet and a Child in the Artist's Garden in Argenteuil》,
畫於1875。
這個時期的很多畫面,
已經和中世紀的不同,
有了溫馨柔和的氛圍。
其實啊,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 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 他們當然需要一點兒一點兒地去認識自己, 認識這個世界的。
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
哲學家,
還是日內瓦盧梭學會會長。
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
他自己曾是一個天才兒童,
Advertisiment
孩子最初認識世界就是通過動作。 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 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
遊戲,
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成長的重要途徑。
這幅作品是《兒童遊戲》,
文藝復興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畫於1560年的作品。
現藏于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手不僅是動作器官, 而且是智慧的來源, 正所謂心靈手巧、手巧心靈。 精細動作就是小朋友運用手尤其是手指的操作能力, 而這種能力的本質, 就是手-眼-腦的協調能力。
小朋友多動手, 大腦才能聰明。
當小朋友不斷地重複並練習各種運動技能(如搖鈴和穿繩),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
任何領域的佼佼者之所以使同行相形見拙,
是因為他們非常注重“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
而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也發現, 無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 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部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 那就是“刻意練習”。
什麼樣的“刻意練習”, 孩子們喜歡接受, 並樂此不疲?
滑雪, 就是大孩子的刻意練習。 他們可以通過多次的體驗, 獲得足夠的經驗和能力。
我們總是喜歡從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應該學習些什麼, 但是, 我們卻很少考慮到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習到什麼。 總是把小孩子當做大人來看待, 而不想一想孩子還沒有成人。
Advertisiment
我們大人眼中非常容易且無趣的事情, 在小朋友眼中是非常有魅力的。 比如穿繩遊戲。 穿繩對於2歲左右的小朋友而言是非常辛苦的, 這屬於手的精細運動。
小朋友們不斷失敗又不斷反復, 他們是不是鍥而不捨, 不知道, 我們知道的是他們非常喜歡掌控自己的身體。 當穿繩成功時, 看看小朋友們興奮的表情, 就知道他們有多滿足了。
在小朋友不斷反復的練習過程中, 手的動作熟能生巧, 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智慧的發展。
把童年還給孩子,
給他們應該得到的,
給他們喜歡的。
查理斯·伯頓巴柏是19世紀晚期英國著名的畫家,
特別擅長畫兒童與動物。
他也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女與寵物繪畫過。
孩子的玩具, 一定得從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