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平衡才能達到社會和諧

健康是人人都需要的, 但健康是什麼?有人說健康就是沒病, 有人說太虛弱也不算健康。 看來都有道理, 但是卻不全面。 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較為完整的定義:“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及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 而不是沒生病或虛弱。 ”這個定義是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寫在它的憲章裡的。 是世界各國政府和民眾都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提出這個目標已經60多年了, 今天看來, 這個論述仍然是十分精闢的。

沒病, 當然是身體健康的首要條件, 強壯, 當然也是健康的外部表現, 但這還不是健康的全部含意。

Advertisiment
假設有某人血壓不高、血糖正常、心電圖檢查結果也蠻好、甚至CT檢查也未發現異常, 但他終日憤憤不平、鬱鬱寡歡, 以致寢食不安, 免疫力下降, 當然不能算是健康的人。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中有“精神上的完好狀態”的說法。

“人非草木, 孰能無情”, 是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的理由。 人有感情, 感情是心理活動的結果, 男女長成, 心理上互相愛慕, 日久生情, 終成眷屬。 但心理活動如果出了偏差, 非某女星不娶、非某男星不嫁, 單相思成病, 自然也就不健康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 心理活動的偏差影響健康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歸結起來不外是如何對事、對人的問題, 而對人又包括對別人、對自己的問題。 世界上的事情雖然是複雜的,

Advertisiment
但是也有一條規律即:凡事都不是絕對的。 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是唯物辯證論的基礎。 常言道:人生在世, 不如意事常八九。 意思是說人的一生常常會有許多不如意的事a遇著這種事情, 可以努力化解, 爭取一個較好的結果, 這是一種強勢的心理狀態, 當然是好。 但是如果不能化解, 那麼承認它, 也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 而且“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若能勵精圖治, 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力, 甚至有比原來更好的結果。 常見報載, 有人“下崗”了, 丟了工作, 當然不是好事。 但他努力奮鬥, 艱苦創業, 卻又創出一番事業。 對事如此, 對人也更是這樣。 “人無完人”, 一個人總或多或少有些缺點, 對人不要責備求全, 所謂“責人寬”, 對別人要多些寬容,
Advertisiment
看他的大節就行了。 但對於自己, 則應該“責己嚴”, 也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對, 古訓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對自己也該有個正確評價。 有人認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那自己不是虧了嗎?其實, 寬容是一種美德, 人人如此, 這個社會就和諧了。

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中還有“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的提法, 這是我們過去不夠重視的方面。 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 人不能離群索居, 必需生活在社會之中。 那麼人必定要與社會發生關係, 這個關係如果和諧, 也必定有益健康。 有人說社會是個大舞臺, 每個人都在這台上演個角色, 主角也好、龍套也好, 各盡其力, 大家協作, 這台戲就演得好。 戲演好了當然大家都好。 現在宣導和諧社會,

Advertisiment
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加上人與自然和諧, 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民安, 自然也就包括人民大眾的健康。

健康不僅是沒病, 健康是人身體的、精神的及與社會的和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