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營養然讓孩子充滿力量

家長教育孩子, 是為了一天孩子能夠獨立自強, 能夠承擔作為“人”的責任,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遠遠比給孩子籌畫遙遠的將來更重要, 下面這些育兒經驗送給大家。

 

1歲前要即時滿足孩子期望
在孩子1歲前, 對他的心理健康培養主要就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依戀感。 孩子在出生時, 第一次和母親分離, 那一刹那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 是他第一次出現不安全感。 因此醫生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把孩子放到母親身邊, 讓孩子知道“媽媽還在身邊”。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從信任母親開始,
Advertisiment
然後才是信任身邊的人、信任社會。
1歲前的孩子餓了或感到不舒服時會哭, 如果父母沒有即時滿足他, 那麼他出生時的不安全感又出現了:“媽媽在哪裡?”如果他的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 他就會時刻活在擔憂裡, 這種不安全感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延伸閱讀:上課最活躍的孩子往往缺少這樣東西:安全感
有專家曾指出:如果孩子在1歲時建立了很好的安全感, 就會具有強烈的未來期望, 但如果父母沒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就會變得不敢期望, 因為他時刻都在擔憂自己的希望會被父母打壓。

 

對1-3歲的孩子不要指責
這個階段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會發現自己掌握了大量的技能:獨立地爬、行走、說話、拿起碗吃飯……因此他們會覺得自己足夠獨立,
Advertisiment
不想要父母再控制自己的行為, 於是跟父母“對著幹”。
>>推薦閱讀:對孩子大吼大叫 是典型的教育失敗
其實這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表現, 他已經開始試著探索世界。 因此, 我們需要忽視孩子的叛逆, 欣然接受他探索世界的過程。 當孩子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情時, 儘量不要指責, 而是進行引導。
太多的指責會讓孩子產生羞愧心理, 他會認為“我總是不對, 媽媽肯定不愛我, 我是一個壞孩子。 ”如此, 孩子的自卑感和羞愧心就會加重, 自我意識被削弱, 變成一個害羞、膽小的孩子, 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的訴求, 遇到困難時也不敢求助他人。

3歲後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其實孩子3歲後對父母的依戀就逐漸變小。
Advertisiment
但大人還總感覺孩子很小, 事事包辦, 過分溺愛孩子, 使孩子形成“我是老大、我是宇宙的中心”這種自我思想。 孩子三歲後,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自己完成的, 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著重培養他的獨立性、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等等。
孩子身體營養不足, 可以通過後期飲食調理, 但是一旦心理營養缺乏, 往往卻是終生的遺憾, 家長們真的不能以為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足夠了, 那真的會很遺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