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研究發現:嬰兒從出生就帶有7個“預言”

爸爸媽媽們, 小寶寶的這7個秘密你知道嗎?這是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 在很多寶寶身上發現的哦。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好嗎?我知道你們很愛我, 我也很愛你們。 聽說你們經常為怎麼能讓我更好地成長而發愁, 所以我特意寫了這封信, 告訴你們關於我的小秘密:我在 1 歲之前會發生什麼變化, 讓你們能更好地瞭解我:‍‍

1.我是個實驗家

你們別看我這麼小, 我可是個天生的實驗家!我剛出生時, 只會做一些反射動作, 比如有東西放到我嘴裡, 我就會立刻吮吸;手一碰到東西就會緊緊攥住;哪裡有響動,

Advertisiment
頭就會轉到那邊去。 有一個很棒的兒童心理學家叫皮亞傑, 他認為我的這些反射可重要了, 是形成智力的基礎。 雖然看起來可能差不多, 可是我到了 1 個月大, 吮吸乳汁和咬手指頭的方式就大不一樣了——因為我已經能辨別出它們並不相同。

在生命的前幾個月裡, 我會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比如抓各種各樣的東西。 如果一個偶爾的動作產生了有意思的效果, 我就會經常重複這些動作, 試著讓這個效果再次出現。

4個月以前, 我還不夠聰明, 總是不斷嘗試, 犯錯, 再嘗試。

4~8個月, 我對周圍的事情越來越感興趣。 比如玩具小車快停下的時候, 我會伸腿去踢它, 讓它繼續行駛。 這個時候我能做得更有效、反應更快, 原來那些無效動作也會大大減少。

Advertisiment

經典實驗1

"小寶寶也會隨機應變!"

皮亞傑曾經得出這樣的實驗結論:15 個月大時, 嬰兒會把不同的玩具從高處扔下來, 不斷變化玩具下落的位置, 有時候把手臂垂直舉起, 有時候水準伸出, 讓它在自己的前方或背後落下。 如果玩具落到一個新的位置上, 接下來幾次我都會讓玩具落在那兒。 你看, 我會為了產生有趣的效果而有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當你們看到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 別以為我就是在玩, 其實我是在嘗試不同的事情, 在做實驗呢!

2.我是探險家

當我只有三四個月甚至更小的時候, 每天要睡16個小時。 雖然我醒著的時候只有八九個小時, 可我一點兒都沒有浪費時間。 我在通過眼睛、耳朵、鼻子、皮膚,

Advertisiment
用看、聽、嗅等方法感覺環境的變化。 希望你們能給我佈置一個豐富的環境, 並給我創造機會探索周圍的環境, 這些對於我的心理發展都很重要。

抓握物品, 把東西翻轉過來, 看看把東西扔掉會發生什麼……這些動作都是我自發做出的, 心理學家給它們起了個名——"夠摸動作"。 可別小看這些動作, 它們可在我的智力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夠幫助我探索環境。 讓我學習和掌握了大量的關於光和聲的知識, 對物體產生了感知。

經典實驗2

"過量刺激也會阻礙我的發展!"

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 研究者把嬰兒分成3組, 向第一組嬰兒提供中等數量的視覺刺激, 包括簡單的圖形和掛在床頭的會轉動的積木架, 第二組嬰兒什麼刺激都沒有,

Advertisiment
向第三組嬰兒提供過量的刺激, 結果, 第一組嬰兒比第二組嬰兒早6 ~ 8 周掌握夠摸動作;第三組嬰兒反而沒第一組嬰兒掌握夠摸動作早, 而且比第一組嬰兒更愛哭愛鬧。

這個有趣的實驗說明兩個問題:向嬰兒適時適量地提供刺激, 可以促進他動作的發展;如果提供的刺激過量, 反而可能阻礙他的發展。

3.我是預言家

從我一出生, 我就向著未來成長。 我可一點兒也不盲目, 會預測未來發生什麼事情, 並能有計劃地進行反應。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預期有趣的事情將在哪裡發生。 比方說, 我想拿到一個正在運動的小車, 我會預期小車最終會開到那裡, 而這種預期會讓我把手伸向那些移動物體的目標處而不是它們目前所在的位置。

Advertisiment

經典實驗3

"向左走?向右走?"

心理學家們做過一系列實驗, 他們向嬰兒呈現一幅有趣的圖畫, 圖畫出現的位置順序是有規律的, 比方說"左-右-左-右", 而另一種順序則是隨機的, 沒法預測。 只要給嬰兒呈現1分鐘有規律的交互順序, 3個月大的嬰兒就能探測出這一模式, 預期圖片下一次將出現的位置, 並把頭轉向將出現圖片的一側。

這種預期有著積極作用, 讓我從小就能很快地瞭解並掌握事物的規律, 並根據這些規律進行活動。

比方說, 我知道用手拍檯燈, 第一次檯燈會亮, 第二次會滅, 那麼我就會經常拍, 讓它一會兒滅一會兒亮。 如果檯燈一亮媽媽就會過來抱我, 在我想讓媽媽抱的時候就會拍亮檯燈。 但如果我做了同樣的事情,媽媽有時候來但有時候不會來,那麼我就會迷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這麼說起來,訓練我有點兒像訓練小狗,利用條件反射讓我能夠習慣性地做出一些反應?!雖然我不喜歡跟小狗比,但的確如此。

所以,如果你們想讓我成為一個乖小孩,那麼對我的態度可就要統一,這樣我就知道我做什麼事情會出現什麼結果。比如我撕書,你們會不理睬我,以後我就不會這麼做了。

4.我是攝影家

雖然我到8個月大的時候,視力還是相當於一個近視眼的水準,但是視覺還是在各種感覺中佔據第一位的。躺在嬰兒床裡,我只能看見天花板,但要是頭立起來後,我的視野就會大大擴展,本來看不見的東西,都能看到了。

經典實驗4

"主動出擊!"

嬰兒不僅會把眼睛轉向那些有趣的東西,還會主動尋找有趣的刺激物。

心理學家黑斯的實驗觀察是,新生兒如果在清醒警覺時,光線也不刺眼,就會睜開眼睛;如果睜開眼睛一片漆黑,就會仔細地掃視周圍環境;如果光線明亮,就會粗略的掃視周圍環境;當發現邊緣,就會停止粗略的掃視,而是沿著邊緣觀察,如果可以,還會想去去看看邊緣的另一側是什麼。

很小的時候,嬰兒並不會仔細看輪廓裡面的東西。一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掃視面孔和眼睛的週邊輪廓,直到兩個月大,才會注意其他內部的細節特徵。

我還會被那些運動的物體所吸引,對於運動的敏感度也會隨著年齡而加強。即使是新生兒也能穩定地追蹤物體的運動,但最初僅限於體積較大、運動較慢的物體。通常我的目光會停留在運動物體一兩秒前所處的位置上,然後突然將目光迅速轉移到物體的新位置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能夠更好地轉動頭部和眼睛來追蹤目標。

另外,運動能夠更好地説明我識別物體,因為當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時,就能夠比較容易地感知到物體內部的不同特徵。

5.我是藝術家

如果能畫好人物的臉就能成為大畫家,那我一定有這方面的天賦。

當我還是出生不到一個小時的新生寶寶時,我就喜歡注視人臉。出生1個月後,我的眼睛更喜歡跟隨運動的人臉轉動。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可能存在著一個先天機制,讓我對人臉產生注意。

另外,我們對不同面孔的喜好程度並不一樣。出生1天左右的嬰兒就會更喜歡母親的臉。而且,我們也會有"審美偏好"哦,會對那些有吸引力的成人面孔注視更長時間,這種偏好在我們出生3天的時候就能觀察到。

經典實驗5

"我也怕……"

在對先天白內障嬰兒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那些2~6個月大時看不見東西的嬰兒,即使恢復了視覺,多年之後他們對於人臉的知覺還存在著細微的缺陷。

因此,在出生後頭幾個月,讓嬰兒多接觸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人臉對面孔知覺的正常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6.我是科學家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當然知道宇宙中的事物都要遵守物理定律,比如任何事物都不會消失。但對於剛剛進入這個世界的我來說,即使最平常的事情也會讓我新奇不已:哇哦,我閉上眼睛的時候,這個世界會去哪兒啊?

心理學家對嬰兒1歲內對"物體恒存在" 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物體恒存在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體也依然存在"這一認識。

比方說,媽媽用毛巾遮住臉,沒有掌握"恒存在"的嬰兒就會認為媽媽不見了。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嬰兒在12個月之前不可能具備這個概念。可後來的心理學家發現,嬰兒掌握"恒存在"的概念可能要比這早得多。

經典實驗6

"用腳丫想都知道,這不可能!"

研究者製造了一些"不可能"的場景,讓6個月的嬰兒觀察正常滑下的小車和受到"障礙"但依然能夠滑下來的小車。在這項實驗裡,開始的時候,嬰兒可以看見小車滑下來,或者被障礙物攔住;然後用遮板遮住有障礙物的這部分,但嬰兒仍然能夠看到小車開始下滑和最後滑下的樣子。

如果嬰兒有"恒存在"的概念,他就會認為遮板後面的障礙物還存在,正常的場景是小車應該停下來。可是由於試驗者做了手腳,有障礙的小車也滑下來了,這個"不可能"的場景會讓孩子很吃驚,觀察不可能情景的時間更長。他們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礙物,但它依然存在。這為嬰兒理解恒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證據。

通過實驗發現,3個半月大,我們就可能就對物體恒存在有一些基本認識。心理學家誇我們是天生的科學家,能夠對重力、慣性、物體恒存在等進行簡單解釋。

所以,爸爸媽媽,雖然我有很多新鮮事物要學,對很多事情吃驚,不過,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瞭解了一些萬物運行的基本常識了。

7.我是外交家

模仿他人是最基本的社會行為之一,我可是這方面的專家。皮亞傑認為嬰兒要到8~12 個月才能模仿他人。而後來的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很早就可以模仿他人的動作了。這讓我在人際交往方面,具備了外交家的天賦。

經典實驗7

"我會照你那樣做!"

心理學家發現,不足1個月的孩子就能模仿別人。他們的實驗非常直接。一位實驗者坐在 12 ~ 21天大的嬰兒面前,對著嬰兒吐舌頭、張大嘴、撅起嘴唇並搖動手指。之後實驗者一臉平靜地看著嬰兒,等待他的反應。很明顯,嬰兒在模仿他。這項實驗後來被多次驗證,說明嬰兒並不需要赤手空拳闖天下,從很早起開始,他們就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並且可以模仿他人。

爸爸媽媽,我說的這些只是很少的一些秘密,是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在很多寶寶身上發現的。我身上還有很多很多的秘密需要你們慢慢發現。我已經準備好啦,和你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在成長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我自己。你們準備好了嗎?

但如果我做了同樣的事情,媽媽有時候來但有時候不會來,那麼我就會迷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這麼說起來,訓練我有點兒像訓練小狗,利用條件反射讓我能夠習慣性地做出一些反應?!雖然我不喜歡跟小狗比,但的確如此。

所以,如果你們想讓我成為一個乖小孩,那麼對我的態度可就要統一,這樣我就知道我做什麼事情會出現什麼結果。比如我撕書,你們會不理睬我,以後我就不會這麼做了。

4.我是攝影家

雖然我到8個月大的時候,視力還是相當於一個近視眼的水準,但是視覺還是在各種感覺中佔據第一位的。躺在嬰兒床裡,我只能看見天花板,但要是頭立起來後,我的視野就會大大擴展,本來看不見的東西,都能看到了。

經典實驗4

"主動出擊!"

嬰兒不僅會把眼睛轉向那些有趣的東西,還會主動尋找有趣的刺激物。

心理學家黑斯的實驗觀察是,新生兒如果在清醒警覺時,光線也不刺眼,就會睜開眼睛;如果睜開眼睛一片漆黑,就會仔細地掃視周圍環境;如果光線明亮,就會粗略的掃視周圍環境;當發現邊緣,就會停止粗略的掃視,而是沿著邊緣觀察,如果可以,還會想去去看看邊緣的另一側是什麼。

很小的時候,嬰兒並不會仔細看輪廓裡面的東西。一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掃視面孔和眼睛的週邊輪廓,直到兩個月大,才會注意其他內部的細節特徵。

我還會被那些運動的物體所吸引,對於運動的敏感度也會隨著年齡而加強。即使是新生兒也能穩定地追蹤物體的運動,但最初僅限於體積較大、運動較慢的物體。通常我的目光會停留在運動物體一兩秒前所處的位置上,然後突然將目光迅速轉移到物體的新位置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能夠更好地轉動頭部和眼睛來追蹤目標。

另外,運動能夠更好地説明我識別物體,因為當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時,就能夠比較容易地感知到物體內部的不同特徵。

5.我是藝術家

如果能畫好人物的臉就能成為大畫家,那我一定有這方面的天賦。

當我還是出生不到一個小時的新生寶寶時,我就喜歡注視人臉。出生1個月後,我的眼睛更喜歡跟隨運動的人臉轉動。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可能存在著一個先天機制,讓我對人臉產生注意。

另外,我們對不同面孔的喜好程度並不一樣。出生1天左右的嬰兒就會更喜歡母親的臉。而且,我們也會有"審美偏好"哦,會對那些有吸引力的成人面孔注視更長時間,這種偏好在我們出生3天的時候就能觀察到。

經典實驗5

"我也怕……"

在對先天白內障嬰兒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那些2~6個月大時看不見東西的嬰兒,即使恢復了視覺,多年之後他們對於人臉的知覺還存在著細微的缺陷。

因此,在出生後頭幾個月,讓嬰兒多接觸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人臉對面孔知覺的正常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6.我是科學家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當然知道宇宙中的事物都要遵守物理定律,比如任何事物都不會消失。但對於剛剛進入這個世界的我來說,即使最平常的事情也會讓我新奇不已:哇哦,我閉上眼睛的時候,這個世界會去哪兒啊?

心理學家對嬰兒1歲內對"物體恒存在" 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物體恒存在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體也依然存在"這一認識。

比方說,媽媽用毛巾遮住臉,沒有掌握"恒存在"的嬰兒就會認為媽媽不見了。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嬰兒在12個月之前不可能具備這個概念。可後來的心理學家發現,嬰兒掌握"恒存在"的概念可能要比這早得多。

經典實驗6

"用腳丫想都知道,這不可能!"

研究者製造了一些"不可能"的場景,讓6個月的嬰兒觀察正常滑下的小車和受到"障礙"但依然能夠滑下來的小車。在這項實驗裡,開始的時候,嬰兒可以看見小車滑下來,或者被障礙物攔住;然後用遮板遮住有障礙物的這部分,但嬰兒仍然能夠看到小車開始下滑和最後滑下的樣子。

如果嬰兒有"恒存在"的概念,他就會認為遮板後面的障礙物還存在,正常的場景是小車應該停下來。可是由於試驗者做了手腳,有障礙的小車也滑下來了,這個"不可能"的場景會讓孩子很吃驚,觀察不可能情景的時間更長。他們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礙物,但它依然存在。這為嬰兒理解恒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證據。

通過實驗發現,3個半月大,我們就可能就對物體恒存在有一些基本認識。心理學家誇我們是天生的科學家,能夠對重力、慣性、物體恒存在等進行簡單解釋。

所以,爸爸媽媽,雖然我有很多新鮮事物要學,對很多事情吃驚,不過,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瞭解了一些萬物運行的基本常識了。

7.我是外交家

模仿他人是最基本的社會行為之一,我可是這方面的專家。皮亞傑認為嬰兒要到8~12 個月才能模仿他人。而後來的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很早就可以模仿他人的動作了。這讓我在人際交往方面,具備了外交家的天賦。

經典實驗7

"我會照你那樣做!"

心理學家發現,不足1個月的孩子就能模仿別人。他們的實驗非常直接。一位實驗者坐在 12 ~ 21天大的嬰兒面前,對著嬰兒吐舌頭、張大嘴、撅起嘴唇並搖動手指。之後實驗者一臉平靜地看著嬰兒,等待他的反應。很明顯,嬰兒在模仿他。這項實驗後來被多次驗證,說明嬰兒並不需要赤手空拳闖天下,從很早起開始,他們就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並且可以模仿他人。

爸爸媽媽,我說的這些只是很少的一些秘密,是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在很多寶寶身上發現的。我身上還有很多很多的秘密需要你們慢慢發現。我已經準備好啦,和你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在成長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我自己。你們準備好了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