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知道的三大小兒麻痹症的知識

相信很多細心的媽媽們都會發現後, 寶寶在妊娠期的生長、發育很重要, 但是, 出生後的寶寶們, 面臨的危險會更多, 例如, 寶寶們會時刻受到各種病毒和疾病的侵襲。 那麼, 寶寶們一般對何種病毒的抵抗力最低呢?小兒麻痹無疑是其中一種, 這裡, 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小兒麻痹症的知識吧!

臨床表現

臨床表型差異很大, 有兩種基本類型:輕型(頓挫型)和重型(癱瘓型或非癱瘓型)。

輕型脊髓灰質炎占臨床感染的80%~90%, 主要發生于小兒。 臨床表現輕, 中樞神經系統不受侵犯。 在接觸病原後3~5天出現輕度發熱,

Advertisiment
不適, 頭痛, 咽喉痛及嘔吐等症狀, 一般在24~72小時之內恢復。

重型常在輕型的過程後平穩幾天, 然後突然發病, 更常見的是發病無前驅症狀, 特別在年長兒和成人。 潛伏期一般為7~14日, 偶爾可較長。

發病後發熱, 嚴重的頭痛, 頸背僵硬, 深部肌肉疼痛, 有時有感覺過敏和感覺異常, 在急性期出現尿瀦留和肌肉痙攣深腱反射消失, 可不再進一步進展, 但也可能出現深腱反射消失, 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癱瘓, 這主要取決於脊髓或延髓損害的部位。

呼吸衰弱可能由於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 也可能是由於呼吸中樞本身受病毒損傷所致。 吞咽困難, 鼻反流, 發聲時帶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體征。 腦病體征偶爾比較突出。 腦脊液糖正常,

Advertisiment
蛋白輕度升高, 細胞計數10~300個/μl(淋巴細胞佔優勢)。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

治療是對症性的。 頓挫型或輕型非癱瘓型脊髓灰質炎僅需臥床幾日, 用解熱鎮痛藥對症處理。

當急性脊髓灰質炎時, 可睡在硬板床上(用足填板, 有助於防止足下垂)。 如果發生感染應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 並大量飲水以防在泌尿道內形成磷酸鈣結石。 在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恢復期, 理療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

脊髓病變引起呼吸肌麻痹, 或者病毒直接損害延髓的呼吸中樞引起顱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麻痹時, 都可能導致呼吸衰竭。 此時需要進行人工呼吸。 對咽部肌肉無力, 吞咽困難, 不能咳嗽, 氣管支氣管分泌物積聚的病人, 應進行體位引流和吸引。

Advertisiment

常需要氣管切開或插管, 以保證氣道通暢。 在呼吸衰竭時常發生肺不張, 故常需作支氣管鏡檢查及吸引。 有關呼吸重症監護的進一步細節可參見第66節。 若無感染不主張用抗菌藥。

檢查手段

脊髓灰質炎的不動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少數患者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輕度增多, 血沉增速。

腦脊液檢查:細胞數迅速降低蛋白量則增高形成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病毒分離:起病一周內可從咽部及糞便內分離出病毒, 可用咽拭子及肛門拭子採集標本並保存於含有抗生素的Hanks液內多次送檢可增加陽性率血清學術後檢查。

發病機制

小兒麻痹症的發病機理主要是病毒通過宿主口咽部進入體內,

Advertisiment
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 並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局部淋巴組織中增殖, 同時向外排出病毒, 此時如機體免疫反應強, 病毒可被消除, 為隱性☆禁☆感染。

否則病毒經淋巴進人血循環, 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進而擴散至全身淋巴組織中增殖, 出現發熱等症狀, 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經系統, 機體免疫系統又能清除病毒, 患者不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即為頓挫型。

病毒大量增殖後可再次入血, 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此時病毒可突破血腦屏障侵犯中樞神經系統, 故約有1%患者有典型臨床表現, 其中輕者有神經系統症狀而無癱瘓, 重者發生癱瘓, 稱癱型。

病毒在神經系統中複製導致了病理改變, 複製的速度是決定其神經毒力的重要因素。

Advertisiment
病變主要在脊髓前角、腦髓質、橋腦和中腦, 開始是運動神經元的尼氏體變性, 接著是核變化、細胞周圍多形核及單核細胞浸潤, 最後被噬神經細胞破壞而消失。

但並不是所有受累神經元都壞死, 損傷是可逆性的, 起病3~4周後, 水腫、炎症消退, 神經細胞功能可逐漸恢復。 引起癱瘓的高危因素包括過度疲勞、劇烈運動、肌肉注射、扁桃體摘除術和遺傳因素等。

小兒麻痹症對寶寶們的身體健康是一種嚴重的損害, 因此, 父母們一定要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多加防範, 在充分瞭解相關的發病機理和檢查、臨床表現的基礎上, 可以對寶寶的日常生活、飲食和各項細節動作多加細心觀察, 防止寶寶受到病毒的侵襲, 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