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使幼兒擺脫逆反心理—兒童行為習慣教育

怎樣使幼兒擺脫逆反心理—兒童行為習慣教育

在幼稚園, 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 吃得好, 穿得漂亮, 玩得開心, 就是脾氣越來越強。 你讓他幹啥, 他偏不幹啥,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其實就是幼兒產生了逆反心理。 所謂逆反心理, 是指在特定條件下, 人產生的與外界要求或願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動。 學齡前幼兒,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 主觀能動性的增強, 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 常常摻進自我意識的成分, 具有選擇性, 喜歡“鬧獨立”。 家長如果不瞭解幼兒的這種心理特點, 一味訓斥、打罵, 就會使他們產生兩種不良後果:或遇事唯唯諾諾,

Advertisiment
膽小怯懦;或是執拗任性, 膽大妄為。 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期望過高

現在的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 他們往往忽視了幼兒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 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費苦心設計好的藍圖, 硬要他們去做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 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事與願違, 甚至一事無成。 例如有個幼兒的家長是做生意的, 他在園中給4歲的女兒報了幾個興趣班, 讓她既學外語, 又學彈琴兼學繪畫, 還讓認識字。 老師提醒他少報點, 他還振振有詞地說:“我原先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很後悔, 現在有錢了, 我想在孩子身上多投點資, 希望她能夠成才。

Advertisiment
”家長這種急於求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但做法是不恰當的。 其結果是, 他的孩子每門功課成績都很一般, 孩子整天疲于應付, 顯得無精打彩, 鬱鬱寡歡。 因此, 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對立情緒。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家長提出的要求, 應比幼兒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 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樹上的果子, ”使他們經過努力, 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這樣, 幼兒就會不斷增強自信心和榮譽感。

2、“嚴”字當頭, 損傷了幼兒的自尊心

現在, 有些家長還是滿腦子的“不打不成材”的封建教育思想。 認為“嚴”就是體罰, 很少考慮幼兒的自尊心, 隨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處, 甚至諷刺、挖苦。 比如, 有的家長就好說,

Advertisiment
這孩子4歲多了, 還經常尿床;在家一點都不懂事, 亂鬧一氣, 你剛把屋裡收拾乾淨, 他就會給你弄得亂糟糟的等。 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在給老師談這些話的時候, 幼兒往往害羞地躲在家長背後, 推著家長讓“別說了。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問必答, 學東西很快, 而自己的孩子則一問三不知或支支吾吾, 不知所云, 一急, 就氣不打一處來, 動輒拳打腳踢。 父母怨孩子不爭氣, 孩子怨家長太殘酷。 有的孩子, 父母越打他越強, 我行我素, 調皮如故, 破罐子破摔。 有首《挨打歌》對此描述得非常形象:“首次挨打戰兢兢, 二次挨打噘不停;十次挨打眉頭緊, 百次挨打骨頭硬, 千次挨打功夫深, 酷然微笑入夢中。 ”正確的做法是, 理解孩子,
Advertisiment
尊重孩子, 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 有事商量著來辦, 平等相待, 循循善誘, 以理服人, 以情動人。 千萬不可居高臨下, 以勢壓服。

3、壓抑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的探索心理特別強, 世界對他們來說, 是一個五彩斑瀾的萬花筒, 大人司空見慣, 不以為然的事物, 他們都要問問、玩玩、摸摸。 比如, 對於滴答作響的鐘錶, 幼兒會趁大人不在, 好奇地把它打開, 想弄明白它為什麼會叮鈴作響;天氣熱了, 幼兒會天真地把魚缸裡的小金魚的鱗刮掉, 認為這樣是幫它們脫衣服;會把盆裡的花草連根拔起, 看它們為什麼會發兒芽。 如果家長不瞭解他們的好奇心, 認為這是胡鬧, 不分青紅皂白地呵斥、打罵孩子, 就很自然地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

Advertisiment
明智的家長應該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 我們也很想知道, 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 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 家長和幼兒一起幹的時候, 可以用巧妙的辦法, 轉移幼兒的注意力, 這樣, 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 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4、家長絮絮叨叨

常言道:“膠多不粘, 糖多不甜, 話多厭煩。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 唯恐他們不聽, 就反反復複、嘮嘮叨叨不休。 如果幼兒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 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既使明知道家長說得有理, 他們也不樂意聽。 所以, 我們在教育幼兒時, 必須要言不煩, 說話算數, 尊重他們, 使其自然滋生積極情緒, 留給幼兒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 比如, 該睡覺了, 幼兒還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如果大人說:“真乖,再看一會就去睡吧?”或者“我喊二次,一二三,你就上床睡覺好嗎?”這樣,孩子有思想準備,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幼兒還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如果大人說:“真乖,再看一會就去睡吧?”或者“我喊二次,一二三,你就上床睡覺好嗎?”這樣,孩子有思想準備,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