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和兩歲孩子溝通?孩子不同階段的溝通方式

怎樣和兩歲孩子溝通?

網友:女孩兩歲半, 最近開始有情緒歇斯底里無法溝通的情況。 比如起床後不願意紮小辮, 告訴她可以自己做決定, 孩子就滿地打滾哭鬧, 哭的身體打挺, 實在無奈!孩子這時只會要求媽媽抱著走, 家裡其他人靠近情緒就更激動。 孩子爸爸指責我對孩子過於遷就, 可是孩子這個時候更需要的不是耐心嗎?

Advertisiment

回答專家陳禾(親子教育專家、心理諮詢顧問、親子雜誌專欄作者, 新浪育兒“母嬰研究院”授牌專家)

不管怎樣, 陪伴孩子, 方式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改變, 例如不願意紮小辮, 那就不要嘛, 沒必要在起床時候就弄得她充滿負面情緒。 教養智慧強調的維持孩子的正面情緒, 不是原則性的教養問題就不要勉強去施與孩子身上。 不要讓孩子養成隨時以哭鬧來反抗的習慣, 這不只是要耐心, 還要細心與用心。

不同年齡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心理認知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他跟成人差別有多大?有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認知心理呢?

孩子的年齡特點有很多, 活潑、好動、好模仿, 這是幼兒期孩子年齡特點的前三位。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 尤其是6歲之前特殊性很大,

Advertisiment
但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同時具有可控性和可變性。

0到2歲的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 他們主要是靠感官來瞭解這個世界, 感官在用他獨特的方式説明孩子去認識世界, 孩子主要靠運動去做。 0到2歲的寶寶靠運動去輸入資訊, 也靠運動去做反射, 初步的輸出資訊。

2到7歲, 一般稱為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很明顯的一點,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慢慢會說話了, 但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他非常大的特徵性。 2到7歲的時候, 孩子仍然處於需要借助事物的表像特徵去形成符號, 並且去進行思考的階段。 在這一階段生物、非生物在孩子眼裡都叫生物, 小桌子、小板凳跟他的小夥伴一樣會說話,

Advertisiment
他可以跟它溝通、可以跟它玩遊戲, 這也是6歲之前的寶寶如熱衷於玩遊戲的一個特點。 他的認知發展特點決定了他能做什麼。

在前運算階段的孩子還有很多的特點, 比如說他們還不能夠接受守恆。 守恆即內在的品質沒有變化, 但是外在的表像特徵發生了變化。 這一階段的孩子容易被表像的特徵所影響, 他需要通過感官看到的是什麼可能就是什麼。 所以我家長在跟他溝通的時候要有時效性, 並且客觀、具體, 就事論事。 家長容易從一個點跟他溝通, 然後延伸到很遠, 告訴他你這樣做的嚴重性,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但對於孩子而言, 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對整體和部分的理解是非常差的, 他們往往以局部就代替了整體,

Advertisiment
不太能理解部分和整體的關係。 家長在溝通的時候都需要注意。

而7歲的孩子已經初步進入到邏輯思維和零散的可能運算階段。 這一階段, 家長會發現孩子的溝通差了很多, 也會更需要“鬥智鬥勇”。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家長在跟他溝通的時候, 就會趨向于成人, 需要跟他擺事實、講道理, 跟他講因果關係, 跟他講這個事情背後的故事和未來可能要發生的事情, 他已經都可以接受, 也很容易跟家長達成共識。

當孩子12歲之後, 他的邏輯思維已經發展的比較好了, 已經可以認知到表像第一層、第二層更深入的東西, 家長跟他溝通的時候會更便利。 但是即便你的孩子到12歲, 你跟他在溝通的時候仍然會需要很多方法, 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點。

不管孩子多大,家長都要心平氣和地來看一看到底怎麼樣才能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去溝通。

如何在溝通中促進孩子正向的成長

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大人會覺得,這個事情太微小了,微不足道,但是孩子卻很重視,哭了二十分鐘。家長跟孩子且不說年齡的差異,有人說現在五歲就是一個代溝,家長跟孩子之間有多個代溝,這是客觀存在的。

孩子只有當他的感受被家長接受了,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橋樑才正式搭上。只有家長接受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有好的感受,孩子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從理念到行為是一個過程,但是要讓家長的理念成為孩子的行為,並且通過行為展現出來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首先家長要去面對的,就是無條件的接受孩子的感受,因為感受沒有對錯之分。。

對孩子真實的感受家長需要無條件的接受,但這並不等同於需要百分之百接受孩子的行為。行為是有好壞之分的,認可孩子的感受意味著認可孩子做這件事情的出發點,但是後面行為有差異,家長可以通過溝通達成協議,和孩子在共同去調整。

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首先得到的是安全感和感受到被愛。因為有愛、有安全感,孩子願意親近父母。如果一個孩子跟家長有距離,溝通起來會非常困難。

當孩子感受到親近,他才願意傾訴,家長提的有效性的問題他才願意回答。孩子願意傾訴,他才能夠接受家長跟他闡述的觀點和主張,才能夠進一步去調整他的行為。反之,不被接受的孩子由於抗拒會回避家長的問題,家長便得不到最真實的、能夠説明解決問題的資訊。

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點。

不管孩子多大,家長都要心平氣和地來看一看到底怎麼樣才能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去溝通。

如何在溝通中促進孩子正向的成長

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大人會覺得,這個事情太微小了,微不足道,但是孩子卻很重視,哭了二十分鐘。家長跟孩子且不說年齡的差異,有人說現在五歲就是一個代溝,家長跟孩子之間有多個代溝,這是客觀存在的。

孩子只有當他的感受被家長接受了,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橋樑才正式搭上。只有家長接受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有好的感受,孩子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從理念到行為是一個過程,但是要讓家長的理念成為孩子的行為,並且通過行為展現出來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首先家長要去面對的,就是無條件的接受孩子的感受,因為感受沒有對錯之分。。

對孩子真實的感受家長需要無條件的接受,但這並不等同於需要百分之百接受孩子的行為。行為是有好壞之分的,認可孩子的感受意味著認可孩子做這件事情的出發點,但是後面行為有差異,家長可以通過溝通達成協議,和孩子在共同去調整。

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首先得到的是安全感和感受到被愛。因為有愛、有安全感,孩子願意親近父母。如果一個孩子跟家長有距離,溝通起來會非常困難。

當孩子感受到親近,他才願意傾訴,家長提的有效性的問題他才願意回答。孩子願意傾訴,他才能夠接受家長跟他闡述的觀點和主張,才能夠進一步去調整他的行為。反之,不被接受的孩子由於抗拒會回避家長的問題,家長便得不到最真實的、能夠説明解決問題的資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