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兩歲半的兒子最近問題有點多:
和他講小兔子當員警的故事, 他會問“小兔子晚上去睡覺了, 那麼他的警車去哪裡了?”“回警局了呢。 ”“那警局在哪裡?”“在城市中心的一個地方。 ”“什麼地方?”……艾瑪, 繪本裡都沒講到, 小傢伙想得真夠多。
帶他去江邊, 他會問:“媽媽, 今天為什麼沒有船?”船來了, 他會問:“這個船和昨天的為什麼不一樣?”問題源源不斷。
去旅行要坐飛機, 他會問“機場的牽引車是幹嘛的?”哎喲, 居然知道牽引車, 說實在的, 我自己是當了媽以後, 為了跟他有共同語言, 看書才知道的……
這個腦海裡還只是“你說什麼他就接受”的小寶寶,
Advertisiment
如果你和我有一樣有過“敷衍了事”、“避而不答”, 那麼不幸地告訴你, “你阻礙了孩子聰明成長的前行”。 有這麼誇張嗎?
要知道, 相比於答案本身, 孩子渴望的是與你互動交流, 期待的是好奇心的被尊重。 他問得奇怪, 我們也可以回答得天馬行空啊。 如果回答不上來, 我們可以陪伴他去尋找答案, 可以求助書、也可以求助他人, 你的認真對待會讓他感受到滿滿的愛, 此時, 他的大腦會拼命活動起來, 這會讓他更積極思考和分享。
貳兩歲多的孩子已經知道主動和我們交流,
Advertisiment
那麼更小的時候呢?他們還不會說, 交流能幫到他們什麼呢?
有個重要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和他在三歲之前所聽到的語言多少呈正相關。 嬰兒期爸媽和孩子說話的多少, 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 孩子聽到講話字數的差異就是後來智力的差異。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歲以前, 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為關鍵。
所以當寶寶呱呱落地開始, 我們就該和他們“囉嗦”。 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 在替孩子換尿片、洗澡和餵飯時所說的話, 可以促發孩子大腦中神經的連接, 使他將來在處理資訊、思辨命題上比別人快。
因為孩子剛出生時, 他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其實比他以後需要用到的多很多。
Advertisiment
跟寶寶說什麼好呢?什麼都行。 對於他而言, 這個世界是全新的, 哪怕你只是給他介紹身邊的東西、講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情, 那些我們大人看來不值一提的, 對他都是莫大的幫助。
三如果真的講不出什麼。 那就拿點故事書, 念給孩子們聽吧。 即便他很小, 沒有互動。 你也絲毫不要懷疑:這絕對能讓他變得更聰明。 要知道, 孩子生來並不是白紙, 神奇的大腦讓他們早已明白一些什麼,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聰明的不是教他們知識, 而是我們的育兒態度和方式。 要想他聰明, 就請和他多說說話, 給予他的提問最認真的回答, 讓他感受被愛和溫暖。
那種濃烈而美好的親密關係, 會讓孩子安全感十足。 而也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 他們的大腦才會開啟學習的模式, 才能讓他們變得更聰明。
所以寶寶小的時候, 請拼著命和他多說話;稍大一點, 每天給他講講故事;實在不知道講什麼, 就和他講講周圍的事物, 一起經歷的事。
最後, 我特別想告訴爸媽們, 兩歲左右, 寶寶的大腦進入“臨界期”, 迎來感覺刺激最敏感時期。 在這個臨界期內, 孩子需要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 逐漸掌握獨立的進行理解、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