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培養孩子的禮儀修養


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 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 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 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 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 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 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 提出建議, 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 父母可在家裡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 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 要先問好。

Advertisiment

·主人請了, 才能進去。 到裡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裡, 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 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 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 則可帶些玩具, 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 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 也要提醒小孩, 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 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 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 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 同時, 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如果想讓孩子在一些正式的家庭或者朋友聚會當中表現出與父母合作的態度, 那麼做父母的要提前做到以下幾點:

·盡可能地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直接去與別人接觸,

Advertisiment
不要由父母決定他應該和哪些人在一起, 應該給大家唱歌還是背詩。

·平時多多與親戚朋友們相互通信、通話聯絡, 可以使他們瞭解到你的孩子逐漸長大了, 懂事了, 以免將來聚會的時候還把他當小寶貝對待, 送給他天線寶寶, 而不是他喜歡的自己組裝的四驅車。 一旦孩子感覺到被小看了, 他就會很不高興的。

·讓三四歲的孩子與親戚朋友們多接觸多來往才能使他們相互更熟悉, 他們的關係也更親密。 孩子們都是短期記憶, 即便是最親愛的媽媽, 如果一年不見面, 再看見媽媽的時候孩子的反應也是冷淡、疏遠的。

·相互交換禮物。 每逢生日和節日的時候, 禮物是不可缺少的, 因為它能夠使家庭或朋友之間更親密。

Advertisiment
孩子可以準備自己親手做的禮物。

·製作家庭相冊。 把爺爺奶奶、姑姑叔叔, 還有姥姥姥爺、舅舅家的照片整理擺放好, 讓孩子瞭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 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 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 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 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 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 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 感情不夠, 叫不出來很正常。 但有方法可循, 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 在見面前, 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 以及“該說什麼”, 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 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

Advertisiment
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 突然間, 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 就急著催小孩, 結果愈催愈糟。 一旁的

大人該做的是鼓勵, 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 如果真是害羞, 一時怯場, 讓小孩點點頭, 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 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 例如, “你今天叫爺爺奶奶, 叫得很大聲很好。 ”甚至, 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 董媛卿笑著形容, 小孩其實都很精, 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 又可得到獎賞時, 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們參加成人的正式聚會, 父母要注意什麼?

除了這些親戚朋友間的聚會外, 還會有一些很多陌生人參加的重大場合。 在這些比較正式的場合, 通常要有正規的儀式、成年人之間的交談、很多的等候,

Advertisiment
這些恰恰都是孩子們認為很無聊的事情, 也是他們難以忍受的事情。 當孩子們感覺到很無聊, 或者無所事事的時候, 他們就會調皮一下, 甚至胡鬧一番。 因此, 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總有事兒做, 比如給孩子帶一本畫冊、故事書, 或者蠟筆和紙。

如果孩子事先知道了將有哪些儀式和活動, 他就不會產生壓迫感, 反而會表現得很合作。 最好能夠找到可以讓孩子們單獨活動的區域, 以遠離成年人的那些“枯燥”的活動。

另外, 服裝也是一個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因素。 穿衣不舒服、不隨便, 或者穿了一件從沒穿過的衣服樣式, 都有可能使孩子的情緒變壞。 所以, 提前一個星期先讓孩子試穿一下, 過幾天再穿一次, 讓孩子慢慢適應和接受這套衣服。 如果孩子堅持穿他喜歡的舊衣服,那麼父母就答應給他帶著,儀式過後就給他換過來。父母還要給孩子帶一些餅乾類的甜食,以免讓孩子餓著肚子等著漫長的儀式結束。

如果活動中有正式的午餐或晚餐,最好先在家裡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用餐禮節:嚼東西的時候要閉上嘴,把餐巾放在腿上。但是,在用餐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當眾再去指導孩子應該怎樣做。否則,父母的話會使孩子感覺很難堪,有一種壓迫感。

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你就要帶他提前到達會場,以免一下子要面對滿滿一屋子的人。

如果孩子堅決拒絕拍照,就只好看他高興的時候給他抓拍了。讓孩子坐下來並且面對鏡頭微笑和大家一起合影是父母最希望的,但也是最難以實現的。

如果在你們精心的準備工作後,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小的災難”,父母一定要保持幽默感,使自己冷靜,可以給孩子拍照或者攝下來這些“不和諧的小插曲”,作為永久的紀念。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稚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瞭解這些

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裡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喂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裡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裡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裡喂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稚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謝謝,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裡。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裡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裡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誠如斯賓賽所說:“禮儀訓練最終的目的,是要向孩子傳遞出“對人的需要關心以及學習合作”的精神。”從基本的打招呼問好,到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或更進一步的說好話讚美人,都是培養孩子學習文明禮儀的好方法。

如果孩子堅持穿他喜歡的舊衣服,那麼父母就答應給他帶著,儀式過後就給他換過來。父母還要給孩子帶一些餅乾類的甜食,以免讓孩子餓著肚子等著漫長的儀式結束。

如果活動中有正式的午餐或晚餐,最好先在家裡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用餐禮節:嚼東西的時候要閉上嘴,把餐巾放在腿上。但是,在用餐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當眾再去指導孩子應該怎樣做。否則,父母的話會使孩子感覺很難堪,有一種壓迫感。

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你就要帶他提前到達會場,以免一下子要面對滿滿一屋子的人。

如果孩子堅決拒絕拍照,就只好看他高興的時候給他抓拍了。讓孩子坐下來並且面對鏡頭微笑和大家一起合影是父母最希望的,但也是最難以實現的。

如果在你們精心的準備工作後,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小的災難”,父母一定要保持幽默感,使自己冷靜,可以給孩子拍照或者攝下來這些“不和諧的小插曲”,作為永久的紀念。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稚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瞭解這些

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裡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喂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裡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裡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裡喂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稚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謝謝,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裡。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裡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裡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誠如斯賓賽所說:“禮儀訓練最終的目的,是要向孩子傳遞出“對人的需要關心以及學習合作”的精神。”從基本的打招呼問好,到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或更進一步的說好話讚美人,都是培養孩子學習文明禮儀的好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