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培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週末, 我們和朋友一起野餐。 大人聊天, 五六個還沒上學的孩子在不遠處玩耍。
突然,  戴比的女兒歇若跑到媽媽前委屈地說:“媽咪, 安娜不讓我玩跳繩。 ”“親愛的, 去同安娜協商一下。 ”戴比親了親孩子說。  歇若一邊跑向小夥伴一邊高叫:“安娜, 媽媽說, 請你讓我玩一下。 ”小小年齡已學會假傳聖旨, 把大家都逗樂了。
可過了一會, 歇若又紅著眼睛、嘟著嘴回來了:“媽咪, 安娜還是不讓我玩。 ”戴比把女兒摟進懷裡:“寶貝, 再去同安娜協商一下, 媽咪知道, 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歇若又回到孩子的世界, 一聲不吭地看著安娜和其他孩子跳繩。

Advertisiment
過了一會兒, 她用很平和的語調問:“安娜, 我能玩一下嗎?”安娜看了看她, 說:“你可以玩一分鐘。 ” 歇若高興地接過跳繩, 說:“我先玩一分鐘, 然後輪到你。 ”
歇若媽媽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稱為“忽略型”。
那麼, 通常當孩子在遊戲中產生矛盾時, 父母是怎麼反應的呢?歸納一下, 常見的有幾種類型:
1、家長代替型: 家長代替自己的孩子去與其他孩子商量、談判, 無形中剝奪了孩子鍛煉協商能力的機會。 孩子的心中不僅會積累起依賴性, 還會因缺乏鍛煉的機會而變得社會智商低下。
2、注意力轉移型: 家長怕孩子受委屈, 又不願意去“招惹”孩子的“是是非非”, 於是用另一個玩具或其他玩的機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種方式要比“家長代替型”稍好些,
Advertisiment
因為它從另一個角度啟發了孩子: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但避開矛盾也就意味著錯過了鍛煉的機會,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變得不敢直面挑戰, 一味躲避矛盾。
3、拔刀相助型: 大人用自己的衝動代替孩子的思考, 家長領著孩子去“興師問罪”, 試圖以“暴力”平息孩子間在遊戲和玩耍中正常的糾紛。 這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它不但剝奪了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 還會使孩子滋長仗勢欺人的心理。 長此以往, 被損壞的就不僅僅是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還有他們的道德根基。
4、忽略型:很多情況下, 孩子在遊戲中產生的矛盾, 最終可以由孩子自己協商、自己解決, 大人不必干涉, 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的預演:學會處理與他人的糾紛,
Advertisiment
學會調整自己的態度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好處的。
父母對孩子的不同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以後在群體中的表現, 孩子的性格, 孩子處理衝突的能力和把握人際關係的能力。 這些對於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要重視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培養, 特別是要讓孩子學會去處理衝突, 學會去協調。
如何培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呢?
1、鼓勵孩子間的群體活動, 允許孩子參加"沒有組織"的遊戲。 沒有成人的組織, 孩子們要在一起玩, 就要自己建立規則、遵守規則, 就要學會妥協、協調、讓步、服從大局。
2、創造各種條件為孩子建立群體活動環境, 如社區遊樂場、各種各樣的球隊等。
Advertisiment

3、在孩子參加群體活動過程中, 幫助孩子學會用他人的眼光看問題, 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4、當孩子在遊戲中被同伴排斥時, 不可一味護著、寵著自己的孩子, 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讓孩子學會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而不是糾纏問題本身。


5、當孩子在遊戲中同他人發生糾紛時, 鼓勵自己的孩子主動與他人協商。 讓孩子學習批評與自我批評, 也學習妥協與周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