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個月寶寶是“被動的”言語活動期, 其特點是聽得多, 說得少, 理解多, 表達少。 這時期孩子的語言特點是:以詞代句, 一詞多意, 重疊發音, 以音代詞, 並伴有動作和表情。 如說“媽媽”這個詞, 是代表一句話, 可能是“要媽媽抱”, 也可能是“媽媽不要走”, 或是“媽媽給我玩具”, 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意義。 有些詞發音太難, 孩子常常以音代詞, 重疊發音。 如以“喵喵”代表貓, “汪汪”代表狗。 由於孩子掌握的詞少, 常以動作來補充語言的不足。 而往往是這些孩子開口晚, 但他能將聽到的話都儲存在大腦裡, 以後會突然開口, 非常愛說話,
Advertisiment
(1)教孩子說出各種事物的名稱。
在生活中教會孩子說出他熟悉事物的名稱來, 這是孩子學習說話的基礎, 說出事物的名稱越多越好。
(2)教孩子學會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的短句。
如在孩子能說出“汽車”“球”的名稱以後, 可以指著這些物問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教孩子從會用“汽車”“球”的單詞來表達後, 逐步轉為會說出“這是汽車”“那是球”的短句來回答。
(3)教孩子學習一些簡單句。
在生活中要用簡單明瞭的簡單句同孩子交流, 如“寶寶笑”“吃餅乾”“媽媽坐”“出去玩”“爸爸關門”’“寶寶乖“講故事”“寶寶穿衣”“爸爸推車”等等, 這些簡單明瞭的主謂結構和謂賓結構的短句,
Advertisiment
(4)教孩子背簡短的兒歌和小古詩。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和媽媽背一些簡短的兒歌和小古詩, 剛開始往往是大人背誦前面的內容, 孩子附和著說最後一個字或幾個。 如媽媽說“床前明月…”孩子馬上接著說“光”, 媽媽又接著說“疑是地上…”孩子又馬上接著說“霜”。 以後媽媽只說前面的兩個字,